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原文】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kuò):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

②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寒浞所杀。

③奡(ào):古代一个大力士,传说是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

④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jì):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翻译】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解读】
 
德行高于武力

南宫适向孔子的提问,从正反两个方面发出。他提到了两对相对立的人物,一面是后羿和奡,另一面是大禹和后稷。后羿箭术高明,勇武非常,说起来他称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最后被他的臣子寒浞杀了。奡天生神力,能拖拽着巨船在陆地上行走,这样一个强大的人,应该无人能敌吧,但是他后来也没能善终,被少康诛杀了。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依靠武力迫使别人服从,不仅不会获得成功,还有可能像他们一样不得好死。大禹和后稷虽然不像后羿、奡那样身怀绝技,本领高强,但是他们规规矩矩地种田,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勤谨政务,宽待百姓,最后都得到了天下。大禹是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天下,后稷则是其子孙后代得到了周朝的天下,但都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
 
孔子并没有正面解答南宫适的疑虑,但对南宫适能看到这个问题表示了赞赏,他认为既然能看到两类人的不同,那就是领悟了“德行高于武力”的真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以自己高尚的德操感化周围的人,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武力压服。关于这一点,孟子也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孔子思想的进步一阐述。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有时候总会遇到一种异己的力量。当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激烈甚至会引发战争。要想解决冲突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通常会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武力镇压,一个是道德感化。武力镇压的结果,要么是制服别人,要么是被人家征服。不管结果如何,失败者都不会服气,肯定会伺机报复。也就是说,武力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陷入冤冤相报的可怕暴力循环。
 
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君主之一。对他的暴政,百姓怨声四起。他不仅毫不收敛,还派人监听谁说他的坏话,一旦发现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都不敢再对国事评头论足了,人们见了面也都不敢说话,而是互相递眼色。开始,百姓们慑于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3年后(公元前842年),百姓们的忍耐被打破了,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攻入王宫,把残暴的周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周厉王的武力固然能暂时压迫人民,但他最终还是被人民推翻,一味地武力镇压,让他最终尝到被暴力驱赶的苦果。
 
只有提高道德修养,以德待人,别人才会对你心悦诚服。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这和唐代德化天下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常年为患北方,双方也不乏武力之争。后来,唐军终于打败了突厥,但唐太宗并没有对突厥残部赶尽杀绝,而是将一百多名曾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任命为唐朝五品以上的将军以及中郎将。同时,还允许突厥百姓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少数民族信任。息兵罢战后,西北各少数民族都获得和平与发展,他们对太宗皇帝十分敬佩,共同上表请求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很显然,唐太宗深知,赶尽杀绝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增加仇怨。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仁爱待人的政策,为唐朝的统治赢得了人心,一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其实,孔子并不反对武力,只是不主张把武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认为发生纠纷,要先以德服人,即便非得以武力服人了,也得尽快以德化安抚。国家间如此,企业间如此,放在个人身上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德行高于武力”,才能够赢得长期的胜利。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