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1〕,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2〕;行汉正朔〔3〕;以天子之礼郊祭〔4〕;上书不称“臣”〔5〕;京都有事于太庙〔6〕,致胙〔7〕;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赐男子爵人一级〔8〕;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级〔9〕。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10〕,列侯为关中侯。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封爵、增位各有差。
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11〕,郎中令为光禄勋〔12〕,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13〕。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14〕。
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15〕。〔一〕
是岁,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16〕。帝大怒,陵减死罪一等〔17〕。
【注释】
〔1〕癸酉:旧历初一日。曹丕称帝,年号定为“黄初”:孙权称王,年号定为“黄武”,称帝之后又改“黄龙”。魏、吴二国的初定年号,均含有一个“黄”字,与汉代流行的“五德终始”政治理论密切相关。
〔2〕山阳:县名。县治在今河南焦作市东。据《后汉书》卷 9 《孝献帝纪》记载,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之后,其都城在山阳县境内的浊鹿城。浊鹿城又名浊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尚有遗迹留存。
〔3〕正(zhēng)朔:一年第一天开始的时候。我国古代的夏历以冬至之后二月为正月,天明为朔;殷历以冬至之后一月为正月,鸡鸣为朔;周历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正月,夜半为朔。汉代自西汉武帝时起行太初历,使用的是夏历的正朔,简称夏正。所谓“行汉正朔”,就是允许退位的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历法。
〔4〕郊祭:汉代制度,皇帝要定时在京城的南郊和北郊祭祀天地、日月、星辰、风雷、山川诸神,祈求福佑,这叫做郊祭。
〔5〕上书:指山阳公向魏帝上奏章。
〔6〕有事:有祭祀活动。
〔7〕致胙:进献祭祀用的肉。这是允许山阳公继续参与重大的宗庙祭祀活动。
〔8〕爵:古时候朝廷赐给臣民的荣誉性称号。秦代的爵位有二十级,最低的是第一级公士,最高的是第二十级列侯。西汉和东汉沿袭秦代爵制。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曹操对秦汉爵名加以改动。新爵制共有六种二十级,最高的第二十级仍为列侯,以下五种是第十九级关内侯、第十八级名号侯、第十七级关中侯、第十六级关外侯、第十五级五大夫。爵位通常赏给建立军功者,但是在有大吉庆或是大灾害时,朝廷也普遍赏赐成年男子以示恩典。爵位积累上升到一定等级,可以享受某种特权。人一级:每人一级。
〔9〕后:即继承人。孝悌:孝敬父母和爱护兄弟的男子。力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
〔10〕诸侯王:皇族的亲王。
〔11〕太常:官名。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和祭祀活动,为朝廷九卿之首。
〔12〕光禄勋:官名。主管皇宫警卫,指挥并且考察三署郎官。在郊祀时还负责礼品进献。为九卿之一。曹丕称帝,出于政治动机多改官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后,形成两套职官系统。一是东汉献帝之下的汉官系统,中心在许县;另一是曹操之下的魏官系统,中心在邺县。曹丕取代东汉,两套系统实施合并,不仅恢复东汉旧制,重设三公,而且多采东汉职官的旧名。以此表明曹魏是由东汉禅代而来。
〔13〕大司农:官名。主管国家钱、粮、绢、布的铸造、生产、贮藏和调运。为九卿之一。
〔14〕青盖车:皇太子和已经封王的皇子所乘坐的礼仪车。因车上装有青色车盖,故名。乘舆:皇帝的专用车队。玦(jué):一种有缺口的圆环形玉器。古代作为显贵者的佩饰。曹魏的玉器制作,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现今河南洛阳市博物馆内,保存了曹魏的白玉杯一件,造型典雅庄重,雕刻精美圆润,是该馆镇馆珍宝之一。
〔15〕戊午:旧历十七日。幸:皇帝到达某地称幸。
〔16〕长水校尉:官名。京城有特种兵北军五营,每营设校尉一人,长水校尉是其中之一。负责统领乌丸族骑兵七百余人,警卫京城。弋猎:猎取飞禽走兽。
〔17〕减死罪一等:处以比死刑只轻一等的刑罚。这种刑罚即本卷后文所说的“五岁刑”。
【裴注】
〔一〕臣松之按: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陈思王植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
《魏书》曰:“以夏数为得天,故即用夏正,而服色尚黄。”
《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