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 辱 近 耻 , 林 皋 幸 即 。
两 疏 见 机 , 解 组 谁 逼 。
索 居 闲 处 , 沉 默 寂 寥 。
【分段注释】
殆辱:即辱殆,困辱和危险。《汉书·疏广传》:“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林皋:山林和水边地,引申为退隐之地。幸:侥幸。即:靠近。
两疏:指西汉疏广、疏受两叔侄。汉宣帝时,疏广担任太子太傅,疏受担任少傅,在任五年后,两叔侄一起称病辞官归乡。见机:根据形势决定。
解组谁逼:意谓两疏辞官归隐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迫。组,系官印的绶带,代指官印或官位。
索居:孤独散居。《
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闲处:在家闲居。沉默:深沉闲静。寂寥:寂静无声。
【翻译】
感到危险和耻辱就要来临之时,不如归隐,这样或许能幸免于难。
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两个见机归隐,功成名就之后就抽身而退,这样就没有人能威胁逼迫他们了。
离群索居,悠闲地过日子,他们安于清静寂寞,不谈是非。
【解读】
本小节着重强调的是做人要时时警觉自己的处境,能够预知风险,敢于急流勇退,只有该得时得,该舍时舍,才能保全自身、安然度日。对此,文中专门列举了汉代名臣疏广、疏受叔侄俩的故事。
疏广是一位博学之士,声名远播。汉宣帝选贤任能,特意征召疏广为官,令其任太子刘奭的老师,许以极高的礼遇。后来,疏广的侄子疏受也通过“举贤良”的察举方式,成为太子的老师。疏氏叔侄两人作为太子的老师,不敢有丝毫懈怠、逾矩,他们时刻注意言行仪态,恪守礼节,因此深得汉宣帝的器重。
光阴似箭,转眼间太子刘奭已经十二岁了,学业初成,疏广自觉使命已经完成,而自己也取得了功名利禄,到了该隐退的时候了,于是他找来侄子疏受,说道:“常闻‘知足常乐’,否则恐会引来灾祸。我们叔侄二人今日受沐皇恩,荣耀无以复加,须当隐退才是。”疏受听完叔叔的话,连连称是。于是,这叔侄二人即刻上疏圣上请求告老还乡。
汉宣帝着实舍不得两人,无奈实在禁不住他们三番两次的上疏,只得同意了他们告老还乡的请求,临行前还厚赐二人大笔钱财。
疏广、疏受此举备受世人敬佩,当他们衣锦回乡时,乡亲们夹道欢迎。叔侄俩登上自家宅院旁边的土台子,将汉宣帝赏赐的钱财都散发给了当地百姓。有人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他们应该把财富留给子孙,疏广便回答说:“家中本有田产,子孙若是勤劳度日,生活自然无忧。留下钱财恐怕遗祸无穷。”
疏广和疏受离世后,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们散金的功德,加固了他们散发钱财的土台子,并将其命名为“散金台”,对疏家后人,也多加礼遇。如此,疏家叔侄俩不仅自己得以安然度过晚年,还惠及子孙后代,使他们代代生活舒适祥和,备受尊敬。
中国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哲学思想,非常高明。“明哲保身”——词出自《诗·大雅·烝民》,原文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既能够知晓善恶美丑,又能够判明是非对错,以此来保全自身。身为臣子,就当克勤克俭,日夜不怠地侍奉君主。宋代学者在《
诗经集传》中解释道:“明,谓明于理;哲,谓察于事;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身之谓也。”不过,“明哲保身”这一理念到了今天,似乎更多地体现着“趋利避害”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