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第02章 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⑧,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④,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⑤,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已:语气词,可译为“了”。
 
②音声:古代音和声是有区别的。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③是以:疑为后人所加。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的相对论,后八句是老子的政治论,文意不相连。圣人:老子理想中的“与道同体”的人物,他与儒家圣人有很大不同,是“有道的人”。
 
④始:管理、干涉的意思。
 
⑤恃(shì):依赖,依靠。
 
【翻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导读】

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
 
【解析】

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
 
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
 
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结果,一是坏的结果,可人们总是喜欢接受好的结果而难以接受坏的结果,缺少应有的从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茫,或是悲痛欲绝。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她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的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王弼《道德经注》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美的事物,是人心所趋向、喜欢的;恶的事物,是人心所远离、讨厌的。美好和邪恶就像喜怒一样,善和不善就像是非一样,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喜怒有着相同的根源,是非来自同门,所以不能偏向哪一个。“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自然如此的,不能偏爱、执着其中任何一个侧面。事物自然地生发就已足够,人妄加干预就会失败。智慧自然地存在于我们心中,虚妄的动机和作为不是真正的智慧。根据事物的本身特点去利用它,自然能获得成功,并非自我的作为产生的结果,所以也不以功臣自居。如果硬把功劳放在自己头上,那么成功就不能维持太久。

 苏辙《老子解》

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真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为长,而有长于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且自以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则后矣。苟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天下以事物的形态和名称来区分善恶,所谓的美而善的东西,真的是美而善的吗?人们不知道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依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在相互比较中显现的,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说是正确的、无所偏倚的。比如自以为自己长,而与比我长的相比,我就是短的了;如果自以为自己在前面,而与比我靠前的相比,我就是靠后的了。只看到事物美的方面就说它美,那差得远呢。处理事情,不要有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的心思;教导别人,不要有以言语妄加指导的想法。如果有人能超脱于长短、先后的计较,做到不善不恶的中庸,天下还有什么值得他挂虑的呢?

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我生之为之,而未尝有、未尝恃,至于成功亦未尝以自居也。此即无为、不言之报。圣人且不知其美且善也,岂复有恶与不善继之哉?圣人居于贫贱,而无贫贱之忧;居于富贵,而无富贵之累。此所谓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从去哉?此则居之至也。
万物以自身的发展变化为我服务,而我不妄加辞令,我创造、作为,但不据为己有,不以此凌驾于他人之上。取得了成功也不以功臣的地位自居,这就是无为、不言的回报。圣人不知道美和善,哪里还有恶和不善与之相对呢?圣人处于贫贱的地位而不为贫贱忧虑,处于富贵的地位而不为富贵牵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将自己定位。我尚且没有处所,别人能把我往哪里驱赶呢?这是居处的完美状态。

【经典解读】

老子对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的论述,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系统而深刻地揭露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规律的文辞,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子以矛盾法则为基础,深刻地指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转化。这种相互之间的变化是自然万物的根本性质。
 
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一种对立统一的世界观,然后在其基础之上探索“圣人”治国处事的方式,即“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顺应天地大道,世间最根本的那些自然规律而达到一种内与外,大与小,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很多朝代,尤其是战乱刚刚结束之后,社会复苏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于治国、治家来说就极为重要。比如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国家在秦末的战乱废墟上逐渐恢复过来,实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并非是毫无作为,相反它是大有作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无为是指不违反世间大道,不肆意妄为,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比之于汉初,就可见无为而治并非不治,有国,有吏,有法,但国策宽松,法律温和,官吏治民能顺应民意,劳役税收皆能体谅民力,合符节气,故能“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原道训》)。
 
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辩证统一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亦随处可见,善恶、是非、强弱、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生真谛。在生活中只有知道这些,才能从黑暗中发现光明,从困境中找到希望,茫茫乱世中坚守一方清净;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做到不断进取,居安思危,正确地思考所遇到事情的是非善恶;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观察它们的本质,寻找隐藏在表象内部的真实,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纵观万物。
 
【哲理引申】

“道”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盛衰存亡,生死病老无不依道而行。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是农民种地应该遵从的规律,晚种或是早收都必将违反植物生长之道,使生产受损。“揠苗助长”便是最好的例子,将麦苗硬生生地拔出来,不仅不会让它生长更快,还会导致枯萎。小到教育儿童,大到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改革无不如此。
 
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相互征战,中华大地一片荒芜,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又先后进行多次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最后虽然统一天下,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民众,到处都是一片颓废景象。又经诸吕之乱,到汉文帝刘恒登基时,国库空虚,民力凋零,社会陷入了停滞之中。
 
汉文帝清晰地看到了国家、社会破败萧条的状态。他并没有立刻采取严厉的法治政策,而是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针。首先,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长期未变。其次,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开荒,开放山川泽林,任人们进入开垦。再次,提倡节俭,禁止浪费。汉文帝在位期间,官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赋,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最后,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允许地方因地制宜地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汉景帝时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思想,他重用晁错,提高粮食价格,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景帝还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文景二帝还抑制豪强,废除严厉的刑罚,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制度。经两代的休养生息,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104679459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善恶美丑都是以人的角度做出的主观定义,人善变而短寿,这些定义不会长久。圣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因为人定义出来的善恶美丑,而有的偏向的作为。不受人主观定义的作为也就不居功,顺从大道,所以才能长久。 5000言242246291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美因丑而命名,善因恶而出现,之所以有圣王是因为有暴君 异想天开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 首先是承接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简单的说其中一个好或不好,它们是在相互转化、甚至相互成就的(这可以参考毛泽东选集的《矛盾论》)。一味的偏向一端是有问题的。这是哲学层面的,即原理。
下面则是具体的运用,即圣人的决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人们的重点往往是无为,而忽视了“居”。我理解应该连起来,即圣人也可以做有为之事,只是不居,而只是居了无为之事。圣人也可以说教,但那是任何人都会干的,圣人的特殊在于还会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众人。
经典的翻译把“有为”解释为主观的违背规律的做事;无为则是不做违背规律的事。这种解释有个问题,即不好解释有无的转化。另外,如果按照这个解释,但凡是有智商的人,都不会“有为”,既然大家都不会去犯错,还用得着《道德经》大书特书吗?所以我的理解无为是功劳不大的事。这也可以和“弗恃、弗居”对应。也和下一章的“不争”承接上。 修能郎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歪解:世人都去攀比外在美好的时候,那便是一种过错了;都去争夺自认为好的事物时,那便是不好的行为或伪善。人们对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认知,不过是在相互比较中才体现出来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道的人处世有两大原则:处理事情要做到“无为”,要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不要有以自己的意愿肆意改变它的心思;在“无为”的指导下,去做“行不言之教”的事,即抛却“名利欲知”这动乱的四大根源。智慧自然地存在于我们心中,虚妄的动机和作为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不言之教”的事就是去做“作弗始、生弗有、为弗恃、功成弗居”的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不背“道”而驰。 古树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今思:既名是非善恶,即入彼此之间;跳出彼此之间,故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很好的解说,会一直看的!真心感谢! 书海一叶舟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个人浅见,万物是二元一体阴阳并存的,当人有了分别心和偏好时,才会对事物产生定义,这些都只是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土地长出庄稼,水源滋润万物,太阳的光合作用,风的流转传播,这些事物供养人类,并没有自恃其功,因为这些都是道的妙用,有道德的圣人都是顺从大道,不妄做作,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榜样,不居功是因为不自恃,懂得敬畏之心,功德得以长存。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美和丑是怎么分辨出来的?谁来定义的呢?是人们吗?还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 5000言440832382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这个朗诵和文不符啊,不知道那个版本的更贴切点 meng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世界本身并没有美丑善恶之分,都是人为去定义的,你认为的美有人认为是丑,你认为的善有人认为是恶,抛开一切事物的美丑善恶,顺应自然,才能做到无为 、虚己以游世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我浅薄妄言:个人理解,善恶及其它都是相互衬托,没有对比怎知美丑好坏,一山比一山高你自己的境界在哪,哪就是你的山头,攀峰攀的是修养。另外就是别邀功,别得瑟,保持平常心,做自己该做的,遵从本心,向好向善结果就一定错不了。 新的一天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如果女孩都要嫁给一米八的那就完了,如果有学历有房有车有存款才是优秀那也完了。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人,高矮胖瘦美丑高低都有各自的亮点。我想老子大概在说这个事情。 匿名游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也. 这里当然有矛盾转换的意思在, 但如果停在这种一般的解释上, 太简单化老子了; 道德经都是微言精义. 这里的“斯恶”个人理解是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本身, 和下文对应来看, 这是一种“居”的状态,老子看来是不美的, 而且“天下皆知”也说明了“居”的泛滥(分明心恣盛), 有悖于“无为”的精义, 已经是“恶”了 .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此章的无为是原理的大框架,有对立,是事物发展也有对立,下一章进一步阐述无为。 匿名游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无为我觉得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势而为,尤其不要一个人独为,让大家都为。 草原的风。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矛盾是相互转化的,一直变化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我们身边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矛盾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老子为什么要在第二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世界呢?难道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并掌握、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无为的改造世界吗?那就太小看老子了。其实老子的真正意图,是让我们超越矛盾,超越矛盾的转化,超越矛盾的多样,从什么善恶什么美丑里面超脱出来,从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执念中超脱出来。也就是,超越自己的思想,超越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的思想自然而然就接近于道,无论你做什么事,都不会局限于矛盾之中,都不会局限于规律当中,你看着矛盾转化来转化去,你看着矛盾矛盾多样,你看着规律在发生。这时你已经成为了规律的缔造者,或者说你就是规律,你就是矛盾本身,当你成为矛盾本身,你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你想往那一面发展就往那一面发展,发展难道不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吗?你无论做什么,都是以超越矛盾的形式进行,你无论做什么,你本身就是发展。所以,紧接着老子才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生,还是为,还是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想摆脱功都摆脱不了,你想遭到非议都不可能。因为你的觉悟已经到了,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自觉的体现了你已经走上了大道。 光阴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音频内容和原文文字怎么不一样? 追梦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天下人都认为一件事是美好的事,那么坏事就出现了。天下人都认为这样是善良的,于是恶的东西就出来了 轻描淡写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善—恶、美—丑是相对概念,就好比阴阳和天地。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天也就没有地。没有美的概念也就不会有丑的概念。在生活中,满的状态如果不谦虚,就会骄傲,就会转化到亏的状态。所以满招损,谦受益。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道,就像太极图,阴阳各自相辅相成才会永远不生不灭。 导演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这章的无为就真的是指什么都不要干,因为没法去干这叫有无相生,共生的意思。老子怕你们不明白,特地在下章说明另一个含义,无为就是在事物发生转变之前去有为,这叫无中生有,含有母子关系。 导演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一个独立事物都是由其它物相衍生,相对比,相显现出的,其自己本身无法被定义出具体的属性。当被发现有它有刚硬的特性后,不可一直处于这种特性上对待它(这叫不居)。 开心就好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老子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不可“人云亦云”,要用我们自己的正确观点看清事物的本质。决莫要因为自己某件事情做的有功就“沾沾自喜”。要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也存在有害的一面。 凯佩尔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本章目前感悟的核心价值是“方向选择”,承接上章万物的变化。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本章的译文是对美与丑善与恶做出的说明,这是一种初层次的概念,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概念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天下一般人认为的美在圣人的眼里就是丑恶。简而言之,剑指封建社会。皇帝坐在金銮殿里使奴换婢,天下的老百姓叫苦连天。能说这样的社会是天下的美吗?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和第三章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抓住这样一条线索才能体现老子思想。发现老子《道德经》全是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古人不可能这样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到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个人认为译文中的第二句:“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应该说成是:"这种美已经丑恶了。"而第四句就应该是“这种善已经不善了。”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就是老子在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善做出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象征两种社会,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一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社会。读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出现两种圣人,一个孔子,一个老子,我们今天所走的路,应该说就是老子所指引的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事实证明,老子思想是伟大的。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圣人应该怎样做在《道德经》中说的很明白,在很多章节里面都有细致地说明,无形中也是对“无为”做出的深入说明,老子在为天下人讲道理,就从第二章开始。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美之为美,就是这种美已经变成丑恶了,这是两种事物的对比,有了这种美就把道德丢掉了,应该说这是老子思想的本意。这就叫“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道德不是神秘的东西,绝不可以把道德神秘化了。 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个人认为《道德经》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这是第二章的内容,“斯恶已的"斯”,应该是指这种“美”。人们认为的这种美已经丑恶了,恶就是恶,不可理解为“丑”。第二章是对“有”“无”的深入说明,人类社会有了君主和皇帝以后,人类社会已经不美了。正如同庄子所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第三章说的明明白白。《道德经》的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老子说出来天下只有道德才美,“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这句话已经告诉了天下人。老子批评了封建社会,老子要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这样的社会。这是《道德经》的一条主导思想,要读懂《道德经》个人认为一定要抓住这条脉络。不要被道教的神权思想控制住了。第二章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行为才是天下最美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为正义事业努力作为。 十二个音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有无、善恶不是对立关系,是同一的关系,是“同出而异名”的进一步说明,同一就是不二的意思,是相生相成的关系。如恶因为善,善因为恶,追求善就是追求恶。这是几千年皇帝的愿景,最终得到一地鸡毛。儒的兴利除弊的思维方式是得不到要义的,门都入不了。 白衣吹水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凡人之所见所闻,必因相对而辨之,实乃道显于人之天地也,方其未显,则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为之欲成必败也,言之欲教必有类也,我虽无为胜败亦有,我虽不言亦教之有类。 风云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万物皆有反噬,拿到太多迟早会失去全部。不居功才能留功 人在旅途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美丑善恶都是相对比出来的,所以是相依存的。当你执着于你认为的美和善时,其实同时就得到了丑和恶。所以圣人不执着于美丑善恶,不干涉事物发展变化。事物有其自身规律,无可改变。 king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美是主观意识,而非客观存在。(丑、善、恶、长、短、前、后等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就不必在意。 米米米吉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恒也。&nbsp; &nbsp; &nbsp;&nbsp;&nbsp; “你们不能把至公与不公,至善与不善分开;因为他们一齐站在太阳面前,如同织在一起的黑线和白线”&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⑧,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④,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⑤,功成而弗居。&nbsp; &nbsp; &nbsp;&nbsp;“你们的孩子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沧海流星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联系上下文,老子的无为是中庸,顺势,适用之为,为而不争。老子认为人们本能地会用对比的方法认知事物,所以强调天下为公,亲身示范,人们自然可以通过对比认同你做的好。(你们自己评估,难道老子上面说的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你们自己不能认识到?这是本能好不好?百姓做事最八卦,最喜欢对比攀比,比如彩礼,比如工资,这是人性) catpiano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受用!感恩<img src="https://5000yan.com/plus/dedemao-comment/face/xg.gif" title="西瓜"> 匿名游客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我看了之后时常说话文绉绉,总觉得自己有点班门弄斧,请问大家怎么看? 智涛(演法)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这是我看到道德经目前,翻译最好的一个版本。 道兰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万物作而弗始,反复听了几遍,感觉不对,去查了其他的音频,基本都是念的都是万物作而不辞。文本和音频对不上,也没说明,对初学者不太有好。望改进。 好爱这个世界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老子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是矛盾,脱离了矛盾就不是这个世界,但是,心中有道的人却用道(可以理解为另一个世界的信仰)来改造这个世界 纸风车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不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唯美中的放肆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 衡水湖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为美,若天下没有美呢?何来丑。 peacock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img src="/plus/dedemao-comment/face/wx.gif" title="微笑"> 白云深处 评论 第02章 功成弗居:读过不少相关书籍,此译作水平和解析水平很高,且颇具文彩,给人以悦目爽心之感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梗概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