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
 
2.17 子曰.“由①!诲汝,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
 
②知:作动词用,知道。
 
【翻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子路其人,为人比较直爽,说话有点口无遮拦。孔子在此处与他的对话,也有些许的呵斥成分。这是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是他“因材施教”的又一例。
 
孔子告诉子路,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天下的知识何其丰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不知羞耻了。人们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地进步。
 
做学问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如我们很难分清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则是治学时最难的地方。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啮缺和王倪的问答,其中王倪的回答就很诚恳。当时啮缺一共问了王倪三个问题,第一个:万物是不是有着共同的标准?王倪答道:我怎么知道!第二个: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三个:万事万物均不相通吗?王倪依然答道:我怎么知道!对于这三个问题,王倪的答案都一样,均是不知。虽然他也想试着讲讲自己的看法,可他确实不知道,只有如实回答了。王倪虽然没有答上一个问题,但是他的诚恳却让啮缺兴奋不已,因为他知道王倪是真心向他求学的。曾有心理学家指出,那些平时动不动就喜欢说“我知道”的人,很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通常都比较虚伪、不真实。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得诚实许多,也更受人们的欢迎。
 
孔子所以强调何为知与不知,就是为了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明白“学而知之”的道理。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学习和质疑。而掩饰自己的“不知”,只会遮蔽住我们的双眼,失去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寻求不到真正的智慧。只有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才能破除求学路上的重重障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来相当容易,可是真要做起来的话却是难上加难。对于为政者而言,更需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身处高位,但也不能事事尽知。因此,为政者在作决定之前,最好能够得到多方论证以后再行实施,减少犯错的概率。倘若为政者只凭主观臆断而无视他人的意见,就是对大众的不负责,实非合格的领导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鸿冀 评论 子曰:“由,诲汝,:《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鸿冀 评论 子曰:“由,诲汝,:啮缺和王倪的确实不是这个意思。文中王倪的回答是: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听着有点绕。实际表达的意思基于个体不同的知识面,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同的表达逻辑。即使同一个词,适用范围也并不相同。语言有其局限性,所以我说的“知”或“不知”,与你理解的“知”或“不知”,实际并不一定相同。就像我说“象”,既无语境,又因个体的知识体系、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你可能听到的是大象,他听到的是象棋的象,而另一个人理解为长的像。 扁石和丁 评论 子曰:“由,诲汝,:看到解读中竟然引用《庄子》啮缺被王倪教育的故事还反转成啮缺被王倪诚恳的求学态度感动到兴奋这一段把本丁硬是给整兴奋了!作者看来真的完全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这里贻笑大方了。 徐行吟 评论 子曰:“由,诲汝,:评论区觉得浅显是圣人言论传的太深入人心了,别的文明就不像中国人这样能勇敢承认自己不知道。公司里的印度老哥可太能吹了,啥都懂 徐行 评论 子曰:“由,诲汝,:有人觉得夫子所讲的道理不该这么浅显,反而给出其他解释结果四不像。有没有可能,我是假设啊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孔子教学或者提问的时候,子路的性格自以为知道,结果没有回答出来,然后孔子教诲,最后记载流传。 评论 子曰:“由,诲汝,:挺有意思,这段话评论区居然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理解,不过我还是觉得解说比较中正 阿菠萝 评论 子曰:“由,诲汝,:知有三义,知道、知而智、知而用。后世还延伸出知而管的意思。《论语》中的知大多数是这三个意思。如:告之往而知来者,知道也;择不处仁焉得知,知而智也;樊迟问知子曰知人,知而用也。 阿菠萝 评论 子曰:“由,诲汝,:孔子说:仲由啊,我教过你知人善任的道理吗?你要是知道这人贤能你就要放手重用他,你要是不确定这人有没有料就不要胡乱用他,这才是知人善任的智慧啊! 汤老师 评论 子曰:“由,诲汝,:任何人都有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圣人“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孔子告诉子路,承认自己不知道不懂的知识,没有坏处,也是一种智慧,有时候可以用自己所知道的推出自己不知道的。 king 评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晓得什么是知吗?晓得是知;知道自己不晓得,也是知。 神仙哥哥 评论 子曰:“由,诲汝,:解释的版本很多,以上的似乎是最常见的,但不见得是夫子的本意,因为道理太浅显了,子路不可能不知道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由,诲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学着做个真人,不虚伪,就是有大智慧 躺沙发喝白开水 评论 子曰:“由,诲汝,:“由”这里跟子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由的古义,油,意指为将油倒入带口的器皿内,需要依照器皿口的大小来倒入,引申为蹈行、践履,就是实践的意思!诲,教导;汝,,众人、一切人类。由诲汝,就是教导所有人通过实践行事。知之乎,“知”智慧,“之”,指代“由诲汝”,知之乎为倒装句,以之为知,教导所有人通过现实中的实践来达到智慧。知之为,“知之”同前,为,即人为的,就是前边的“由”,但更进一步;知之,就是现实的人在当下实践智慧中,产生了更新的智慧。“不知为,不知”,是“知之为、知之“的反义! 木石 评论 子曰:“由,诲汝,:处理或领导人或者食物时,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知、不足,不瞎处理瞎指挥,就是最大的智慧。 队长 评论 子曰:“由,诲汝,:知道的该说就说,不该说的就别说,不知道的就别装,有分寸,才是智慧。 Jobs 评论 子曰:“由,诲汝,:我的另类理解就是:知之为,知(四声)之;不知为,不知(四声),是知(四声)也。夫子教育子路,说,按照自己学到的道(儒道)去做事,这是智者;不按照自己学到的道去做事,就是不智者;这才是我们学道的智慧所在。子路本就心直口快,说话做事不注意分寸,但并不是说子路撒谎浮夸(子路也不是这样的人)。夫子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把儒道贯彻到说话做事才对。若理解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就叫智慧的话,那大多数孩子都是智慧的,甚至有些癫傻的人也是智慧的,这和夫子所扬的道岂不是没什么关系。 我的眼泪来自苦海 评论 子曰:“由,诲汝,:提供另一种理解的思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才是真的智慧。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由,诲汝,:何为不知,即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与思考,才有所长进!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由,诲汝,:何为知之,即对某事物的来龙去脉,何去何从,优缺点,以及怎样改善补救等等全部的知识量都要知道。才能灵活运用其事物,给人以受益。不知而用之,后果难以把控,给人以伤害。 王克明 评论 子曰:“由,诲汝,:最后一个知通智?我认为就是知道的意思,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叫知道。 山有木呀木有枝 评论 子曰:“由,诲汝,:我们都好为人师,特别是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的时候,喜欢听到学生回答不知道而产生一种我比你只是广博的优越感。所以对待地位和学位比我们高的长者时,他们想要考我们的学问时,不妨藏锋露拙,表现出一种虚心求教的诚恳态度,这样长者会觉得你谦虚而不攻击你,这是示弱的哲学。但在面对晚辈或比我们地位低的人提问时,一定要明确的告诉他们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一定要是符合道义的,所谓道貌岸然是也,即便内心男盗女娼也要装的圣人君子。而且对待弟子的诘难时要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适当地敲打一下弟子,使其不敢太过嚣张而分不清谁才是老大。 评论 子曰:“由,诲汝,:曾仕强教授在说这句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他说就是我们自己知道,但是我看到你,觉得你不该知道的,我也说我不知道,发现你应该知道,我就告诉你,说白了,就是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然哪一天你碰到了鬼,你不用鬼话,你怎么沟通,遇到个人你却鬼话连篇,别人又怎么听得懂,但自己真不知道还装懂,那就是存心不良”。大概意思好像这样,个人觉得这样看论语很有意思。 青花 评论 子曰:“由,诲汝,:知不知,上。 保c争b 评论 子曰:“由,诲汝,: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繁华深呼吸 评论 子曰:“由,诲汝,:实事求是,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做到意诚,但人都有七情六欲,很难做到心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