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引导的意思,一说是领导、治理,与“道千乘之国”的“道”相同。此从后解。
 
②免:免罪、免刑、免祸。
 
③格:纠正。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解读】
 
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德”和“礼”,“德”这里应该理解为道德自律,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行为准则,时刻都在约束着自己。“礼”是社会规范,是对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做出的种种规定。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治理国家时,若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老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统治者的管理,不会生出二心。
 
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虽然都采用“儒表里法”治国手段,但无论如何,对道德价值的宣讲和践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际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孔子忽视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将他以德治国的思想放到现代,然后再与法制制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其效果当然会更好。
 
在周天子统治的时期,社会运转主要是靠礼制加以约束的。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制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纷颁布了繁苛的政刑,很少有人会用礼制安邦。但是,光有政刑,却不能教化民众,没有政刑更是无法管束民众。因此,孔子的这套理论确实不错,但因礼制烦琐而难行得通。所以,在企业乃至社会中,汲取礼制的合理成分,简化程序,并确保其严肃性,还是有极大价值的。
 
孔子曾与卫国的大夫孔圉讨论过治国之道,孔子说,用礼乐统治黎民百姓就好像用缰绳驾驭马匹,骑马的人只要握住缰绳,它们就知道怎么跑了。用刑罚统治老百姓,就好比拿鞭子驱赶它们一样,很容易失去控制,令骑马者受伤。当时,孔圉提出疑问,只有缰绳,没有鞭子,马儿怎么会怕人呢?若是这样的话,马儿反而会越跑越慢。若是对他们的这段对话加以仔细分析,大家不难看出,孔圉主张以刑罚为主,礼乐为辅;而孔子则主张礼制,反对刑罚,体现出了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孔圉的主张似乎更为合理一些。不过,孔子的主张也并非没有道理,若是老百姓都接受道德礼乐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社会自然会太平无事。
 
总之,在本章中,孔子的观点还是十分明确的。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窅然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孔子在这里重点不是比较法治和德治的问题。而是针对普通老百姓,齐之以礼,给与一个有温度的社会制度,而不是齐之以刑,给与一个冷冰冰的社会制度。当然对于罪大恶极之人,另当别论。 5000言见君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现实社会,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5000言492402193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这篇“德礼”,要是接着首篇“为政以德”更容易理解 徐行吟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法治明令禁止,缺容易令人思想下倾,违法的处罚变成了成本代价,只要收益高于这个成本就是变相鼓励。 5000言390430521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刑法太严格,就会导致人无下限的守规矩,毫无羞耻的逃避责任呗。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法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是被动的,所以需要德来治理根本,激发人的主动性,德与法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各管一段,相得益彰。尤其在德性缺失的时代,更应该大力推扬。德法本为一体,二者不可分割。 5000言774439099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刚刚混吧 老Q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这种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主要是两个字,“免”和“格”。章太炎先生有考证,“免”即逃亡的意思。而“格”字,则是至的意思,即归来。这句的正解应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用刑罚来约束,奴隶就会逃亡而不以为可耻;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用礼教来约束,奴隶就会懂得羞耻,逃跑的也会归来。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该句与“为政以德”相呼应,主要讲立法精神。刑中多惩罚之意,立法精神以屈从臣服为主,立法之意在于突出王权,统御百姓;德中有良善之意,礼中有和顺之意,立法精神以宽敬为主,立法之意在于共生共存。德中的最大善意在于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礼中最大的和意在于恭宽信敏惠。 阿菠萝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其实重要的不是政刑与德礼的比较问题,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如何实现的问题。终孔子之一生,终中华文明之三千五百年,纯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否则,以王道之崇高与完美,一旦实现了,哪还有法家霸道之流生存的余地。儒表法里或许是有原因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如何实现是个未解的古代的哥德巴赫猜想? 云梦客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结合后句有耻且格我翻译为 民众设法免于刑法,不会(在自我心里和社会声望)有德行上的污点请大家指点 king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格”——有原则。 下一站我永远幸福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以德约束人是一种理想德状态,离开刑法的社会必将混乱不堪。德,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单纯以德治国,就有点忽略掉了人性的阴暗面,人的惰性,人的邪恶面,人如果犯了重大过错只是被评为“缺德”而没有实际性的责罚,那么必然会助长邪恶势力的发展,“德”防住君子却防不住小人,没有刑罚而谈治国是对那些纯良的人不公平的,总不能让那些有道德的人一直吃亏,不是么? 爲政者師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法治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现在的唐山九男子殴打女孩这件事,说明知法不知礼还是不足以约束恶行,被关了几年出来相安无事和被唾弃一辈子老说差别不是一点半点 陈彦江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道德只能用来约束君子,社会上绝大部分人是没有道德,靠道德来开治理国家就是个笑话。 栗子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我个人觉得,从国家到个人解说更为好,国家要从政令上治理百姓,从刑法上约束百姓,这样做结果是老百姓从外在行为上害怕处罚而避免犯错,但内在还没有耻辱心;再到个人内在,要以德以礼教化,才能让人内在既有耻辱心又能自我修正。(注:孔子的第二句没有民) 轶想天开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所以,简单去理解这句话,即孔子的主张更强调预防性。比如各朝各代都流行的贪污受贿行为,通常的治理是严打,抓到就严肃处理;而孔子则进一步主张通过德和礼来教育人,从而预防犯罪,这也与孔子重视教育民众的思想一脉相承。另外,有个关于孔子故事,他在齐国是看见有人卖假肢,一问才知道齐国很多人犯罪被砍了脚。进一步才明白:齐国的治国思想是重”利“,于是许多人为了”利“去犯罪,以至于不在乎被砍脚。由此,孔子认为这种治国方法是不对的。 轶想天开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字面的意思本身没有歧义,孔子提倡礼治,而如今大多数人认同法治。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不准确理解礼治是什么,比如违反礼,要遭受处罚吗?和违法的处罚有区别吗?建议阅读《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可以有些帮助。简言之,这是一个人类世界的问题,无数教授研究一辈子也搞不定! 唉!!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用政令约束百姓,百姓只会做到法律约束的,用道德约束百姓,百姓才会谦和有礼。 蓑笠翁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两个耻字应该同训,释作耻辱感。政、刑既已施行正确,民虽可免于过错,但不会形成耻辱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免于错。 凯佩尔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孔子这里所阐述的“齐”是不是“奇”的通假字呢?泛指出了问题的状况。 OICQ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德治与法治必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并且应以德治为本,法治为辅,德治直接从人心下手引导人民自觉弃恶从善,法治从人的行为下手逼迫人民约束自己的恶行以规避惩罚。 新世界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德,礼治国,老百姓和国家就像水一样,凝聚在一起。用刑罚治国,老百姓就像沙子一样,风一吹就散了。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礼制和法治好比两个人的腿,相互依存互用才好,单独强调哪一个都是不可取的,有些人用礼数就可以约束,有的人就只能用法治才能让其循规蹈矩。 井稻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德,需要学思才能慢慢培养德。这是至高 MadeinChina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不错不错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这就是现今天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国家,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惩,对于道德模范必须颁奖和宣传,可以用道德和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像走私贩毒人贩子这些教育道德对他们毫无用处,必须霹雳手段。 杨柳风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如果有华杉的延伸阅读,就好了延伸阅读: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作者:华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点击查看原文解读及翻译】 繁华深呼吸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只诛不教,则刑繁而邪不胜;只教不诛,则奸民不惩。通过教育把道德水平提高,然后再用礼法警戒 鄭寧遠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孔圉能成为政治家,孔子只能是教育家 鄭寧遠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法制有标准,德没有标准   ,法是底线,德是高线,普通人只要活在德与法之间就行 搂宝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礼乐行政,缺一不可。论语应学其精华,舍其糟粕。 史迪奇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原文掉字了哦 弗为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看了这么多资料,还是这个最全面透彻 海龙科技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小到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越是打骂越是难自觉 长长 评论 子曰:“道之以政,:《论语 为政》第三则中“如果甲道德来统治百姓”用,错写为“甲”了。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为清代知名禁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品花宝鉴》为清末狭邪小说的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