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中国历代史书中,以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二十四史”之首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话文翻译
平原君赵胜这个人,是赵国王室的一位公子。在众多的公子当中,以赵胜最为贤能。他喜欢延揽宾客,前来投奔他的宾客大约有几千人。平原君辅佐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曾三次被免去相位,又三次恢复相位,他的封地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里的楼房正对着平民的家。有户平民家里有个瘸腿的人,走路一瘸一拐地去井边打水。侍奉平原君的一个美女站在楼上,在高处看到这一幕,就大声嘲笑那个人。第二天,那个瘸腿的人走到平原君家门前,向他请求说:“我听别人说您喜爱士人,有的士人不远千里来到您这里,就是由于您能够重视士人,而看轻自己的侍妾。我不幸得了驼背腿瘸的残疾,可是您后宫里的一个美人在楼上看到后嘲笑我,我想得到嘲笑我的那个人的人头。”平原君笑着回答那个人说道:“我答应你。”瘸腿的人走了后,平原君笑着对别人说道:“看看这个小子,竟然由于受到嘲笑的缘故而想让我杀掉宠爱的美人,这不是太过分了吗!”最终也没有杀掉美人。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平原君的宾客以及门下的食客渐渐地走了超过一半的人。平原君对此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手下还没有离开的宾客:“我赵胜用来招待各位贤人的各方面的礼节,从来都不曾有过失误的地方,为什么离开的人这么多呢?”门下的一位宾客走上前回答平原君说:“因为您没有杀掉嘲笑瘸子的那个美女,所以人们都认为您喜好女色而不重视士人,士人就离开了。”在听了这些话之后,平原君于是砍掉嘲笑瘸子的美人的头颅,亲自敲门拜访瘸子,把人头进献给他,并趁这个机会向他表达歉意。之后平原君门下的宾客才逐渐回来。此时齐国有位孟尝君,魏国有位信陵君,楚国有位春申君,他们争相招揽贤士。

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话文翻译

平原君,选自《东周列国志


秦国军队包围了邯郸,赵王派平原君突围向别的国家求救,想跟楚国制定“合纵”策略,共同对付秦国。平原君决定带着门下食客中有勇力、文武兼备的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平原君说:“假使凭借和平方式能够完成任务,那是最好不过了。若不然,那只能在华丽的宫殿中胁迫楚王歃血为盟,一定要定下合纵盟约才能返回。贤能之士用不着到外面寻求,从我门下的食客中挑选就足够了。”选出十九个人之后,剩下的都不足取,不能凑满二十人。门下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走上前来,当着平原君的面称赞自己道:“我听别人说您想要与楚国合纵,一起抗拒秦国,决定带着手下的食客二十人一起到楚国去,不在外面寻找。既然如今少一个人,那请求您就把我当成后备人员一起同行吧。”平原君对毛遂说:“先生从来到我赵胜的门下到如今有几年的时间了?”毛遂说:“到如今有三年的时间了。”平原君说:“贤士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如同尖锐的锥子放在布口袋中,锥子的尖头会立刻透出来。如今先生您投到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称赞您的,我赵胜也没有听到过什么关于先生的事迹,这是先生没有可以展现的才能。先生还是别去了,留下来吧。”毛遂说道:“我到今天才被放进布口袋里。假使毛遂早一天能够被放进布口袋里,那么整个锥子的锋利就会全部露出,不会只是锥子的尖显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决定带着毛遂一起到楚国去。其余的十九个人相互用眼神交流笑话毛遂,但没有阻止平原君带他去。

毛遂等跟着平原君到了楚国以后,跟十九个人一起商议讨论,这十九个人对他都服气。平原君和楚国商议合纵抗秦的事情,言明了利害关系,但是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一直谈到太阳位于中天都没有定论。那十九个人就对毛遂说道:“毛先生上前去说吧。”毛遂就握着剑柄急促地十阶而上,对平原君说道:“合纵抗秦的益处,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进而决定下来。现在从太阳一出来就开始谈论合纵的问题,到太阳位于中天都没有决定下来,这是什么原因?”楚王对平原君说道:“客人是来做什么的?”平原君对楚王说道:“他是我的门客。”楚王大声斥责道:“还不退下!我在跟你的主人交谈,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毛遂按着剑柄走上前说道:“大王之所以斥责我,凭借的是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跟大王的距离在十步以内,大王不能凭借楚国威势,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我主人就在眼前,你为什么要斥责我呢?而且我听说创建商朝的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成为天下的帝王,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够令诸侯臣服,哪里是因为手下士兵众多,实际是因为他们能把握住令自己处于有利地位的形势进而展现他们的威风。现在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手持长戟的士兵有一百多万,这都是楚国在天下称霸称王的资本。凭借楚国如此强大的力量,天下没有哪个诸侯国可以抵挡。白起,只不过是个令人蔑视的小子而已,他带领几万人的军队,出兵来与楚国作战,一战就攻占了楚国的鄢、郢两地,第二战就火烧夷陵,第三战就使大王的祖先受到了侮辱。这些都是楚国人百代都难以忘记的仇恨,连赵国都为此感到羞耻,但大王您却不觉得羞耻。制定合纵抗秦的盟约是为了帮助楚国雪耻,并不是为了赵国。我主人就在您的眼前,为什么要斥责我呢?”楚王听完,说道:“是是,确实如同先生说的那样,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拿出全国的力量来与赵国合纵抗秦。”毛遂说道:“签订合纵盟约之事确定了吗?”楚王说:“确定了。”毛遂对楚王左右两边的人说道:“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手里捧着用铜制成的盘子,跪在地上将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道:“大王您应该以歃血的仪式来表明合纵的盟约已经确定,然后便是我的主人,再后面就是我。”于是合纵的盟约在楚国的宫殿堂上确定下来了。毛遂用左手拿着装着血的铜盘,用右手叫那十九个人说道:“诸公依次在殿堂下面歃血盟誓吧。你们这些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正是所谓的依靠别人成就事业的人。”

平原君在跟楚国签订了合纵抗秦的盟约之后就返回,到了赵国,说:“我再也不敢察看、判断士人了。被我察看、判断过的士人,往多说有一千人,往少说也有几百人,我自己觉得不会错失天下的贤士,今天从毛先生这件事来看,是我错看他了。毛先生到了楚国,就让赵国的地位比楚国的九鼎和大吕还要尊贵、重要。毛先生凭借三寸长的舌头的威力,强过百万军队的威力。我从此再也不敢查看、判断贤士了。”于是就把毛遂当作上宾。

平原君返回赵国后,楚王派春申君率领军队赶赴赵国救援,魏国的信陵君也假借魏王的命令夺过了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都还没有到达。秦国军队更加急切地包围邯郸,邯郸的形势十分危急,即将投降,平原君极为担忧。邯郸一个名叫李同的传舍小官的儿子对平原君进行游说:“您不为赵国即将灭亡感到担忧吗?”平原君说:“赵国如果灭亡,我就会成为秦国的俘虏,为什么说我不担心呢?”李同说:“邯郸城里的平民百姓用已经枯朽的人骨当柴烧,交换子女当作食物来吃,可以说现在的情况已经很紧急了,但是居住在您的后宫中的美丽女子有几百人,奴婢和侍妾身上穿的都是绫罗绸缎,有剩余的粮食和鱼肉,而普通的百姓身上的粗布衣服却是不完整的,就算是糟糠都无法吃饱。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武器用尽,有的人就把树枝削尖来当作长矛和箭,但您日常所使用的物品、乐器都像平常那么多。假如秦国灭亡了赵国,您到哪里去享受这些东西呢?假如令赵国得到保全,您又何必担心不能获得这些东西呢?假如您确实能够把位在夫人之下的人都编入士兵的行列,分担一些工作,将家中一切财物拿出来,用来犒劳士卒,士卒们此时正处于艰难困苦之际,很容易记住您的恩德。”于是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愿意效死的士卒三千人。李同于是就率领这三千人朝秦国军队发起冲锋,秦国军队因此撤退了三十里。恰好此时楚、魏两国的救兵也赶到了,秦国军队于是撤兵回国了,邯郸又得以保存。李同在战斗的时候死了,于是封他父亲为李侯。

信陵君保住了邯郸,是平原君请求信陵君的结果,虞卿因此请求为平原君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之后,连夜驾驶马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保全邯郸的理由来向大王请求增加您的封地,有这回事吗?”平原君说:“是的。”公孙龙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大王提拔您做了赵国的国相,并不是由于您的智慧和才能在赵国是无人能及的。割出东武城赏赐给您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您对国家有功,百姓对国家没有功劳,而是因为您是大王的亲戚的缘故。您在接受相国的印信时没有推辞自己能力不足,接受分割的封地时没有说自己没有创建功勋,也是由于您觉得自己是大王的亲戚的缘故。如今因为信陵君保全了邯郸而为您请求增加封地,这是凭借大王亲戚的关系来接受封地,但也是凭借国民身份评定功劳而接受赏赐。这就很不应该了。而且虞卿抓住了这件事情成与不成的两个主动权:事情办成了,虞卿就会像拿着债券的债主一样向您索取报酬;事情没有成功,他会借着为您着想的虚名来让您记住他的恩德。您一定不要听取他的建议。”平原君于是没有听取虞卿的意见。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去世。他的子孙代替他继承了封地和爵位,直到最后赵国灭亡,他们的封地和爵位才失去。

平原君曾给予公孙龙优厚的待遇。公孙龙善于石头坚、白的辩论,等到邹衍途经赵国讲述至道之后,平原君才罢黜了公孙龙。

虞卿这个人,是一位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背着斗笠,从远方赶来游说赵孝成王。初次会见之后,赵孝成王就赏赐给他黄金一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会见之后,就做了赵国的上卿,因此被称为虞卿。

秦、赵两国在长平进行战斗,赵国没有取胜,还死了一位都尉。赵孝成王召唤楼昌和虞卿前来,对他们说道:“军队交战却没有取胜,都尉又死了,我想让军队轻装疾进,尽力追赶敌军,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啊,不如派一位地位尊贵的使臣与秦军讲和。”虞卿说道:“楼昌说要与对方讲和的原因,是觉得如果不跟对方讲和,我军就必然被打败。可是是否讲和的决定权掌握在秦人手中。况且我想问大王认为秦国的目的是要打败赵军呢?还是不想打败呢?”赵孝成王说道:“秦国没有留下一点余力,一定是想打败赵军了。”虞卿说:“大王您听我的,就派遣使者带贵重的宝物去亲附楚、魏两国,这两个国家想着得到大王您贵重的宝物,肯定愿意接纳我们的使者。赵国使者到了楚、魏两国,秦国必然会怀疑天下诸侯将要合纵抗秦,而且必然会恐惧。像这样的话,就可以与秦国讲和了。”赵王没有听虞卿的意见,跟平阳君商量与秦国讲和的事情,派遣郑朱出使秦国。秦国接纳他进入国内。赵孝成王召见虞卿,对他说道:“寡人让平阳君主持与秦国讲和的事情,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如何?”虞卿回答道:“大王达不到讲和的目的,赵军必然会被打败。天下诸侯庆贺秦国取得战争胜利的人都到秦国去了,郑朱在赵国是尊贵的人,进入秦国以后,秦王和应侯必然会尊重他,并且昭示给天下人。楚、魏两国由于赵国与秦国讲和的原因,必然不会来救援大王。秦国要是知道天下诸侯不去救援大王的话,您想讲和,也不可能成功了。”应侯果然像虞卿所说的那样尊重郑朱,并向天下诸侯派去秦国祝贺战争胜利的人昭示,最终也不肯讲和。长平之战赵军惨败,秦国就继续进兵包围邯郸,赵国受到天下人的耻笑。

秦军已经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王上朝,派赵郝到秦国去签订合约,割让六个县给秦国,同秦国讲和。虞卿对赵王说:“秦国军队攻打大王,是由于士卒疲累才撤兵的吗?大王觉得秦军的实力尚且可以进攻,但由于爱惜大王才没有进攻吗?”赵王说:“秦军在攻打我们赵国时,已经没有任何多余的力量了,所以必然是由于疲惫不堪才撤兵的。”虞卿说:“秦国军队凭借自身力量来攻打他无法夺取的地方,由于士卒疲惫才撤兵,大王还将秦国用全力都无法夺取的土地送给对方,这就是在帮着秦军打自己啊。明年秦国军队还来攻打大王的话,大王就没救了。”赵王把虞卿所说的话说给赵郝听。赵郝说道:“虞卿确实完全知晓秦国兵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吗?如果确实知道秦国的兵力是无法持续下去,那么这像弹丸一样小的地方就不给秦国,秦军明年还来进攻大王的话,大王能不割让土地来求和吗?”赵王说:“我愿意听您的意见,割地讲和,可是您能够让秦国在明年必然不会再次进攻我们吗?”赵郝回答赵王说:“这件事不是我敢担保的。以前韩、赵、魏三个国家与秦国交往,大家都很友善。如今秦国与韩国、魏国友善却进攻大王,原因是大王侍奉秦国必然有不如韩、魏两国的地方。现在我为您解除由于不与秦国亲善而招致的进攻,打开边境的关口,致送钱财,用与韩国、魏国齐平的态度与秦国交往,到第二年,假如只有大王被秦国攻打的话,这就肯定是因为大王在侍奉秦国方面落在韩国、魏国之后。这个责任不是我敢担当的。”

赵王将赵郝所说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回答道:“赵郝对您说:‘如果不讲和的话,假如秦军明年还来进攻大王的话,大王不是还要割让土地来求和吗?’现在讲和的话,赵郝又用不能保证不让秦国再来进攻赵国的话来回答您。现在即使割让六座城给秦国,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那就要割让秦国兵力无法夺取的土地来讲和,这是自己令自己灭亡的方法,还不如不与秦国讲和呢。秦国军队虽然善于进攻,也不可能夺取六座城;赵国虽然不善于防守,最终也不至于失去六座城。秦军因为觉得疲惫不堪而撤兵,士兵肯定疲敝。如果我们能够用六座城的代价聚集天下诸侯来进攻已经感到疲惫不堪的秦国,那我们失去六个县落在天下诸侯手里,也可以从秦国那里获得报偿。我国还可以得到利益,这与坐等割地,使自己削弱而让秦国的实力增强相比较,哪个更有好处呢?现在赵郝对您说‘秦国与韩、魏两国友善却进攻赵国,必然是由于大王侍奉秦国有不如韩、魏两国的地方’,如果像这样每年都让大王用六座城来侍奉秦国,那就只能坐在那里眼看着赵国的城邑全都割让给秦国。如果明年秦国还要您割地,大王打算给它吗?如果不给,那就舍弃了之前功劳而惹来秦兵攻打的灾祸;如果给它,那最终将没有土地可以割让给它。古话说‘强大的人擅长进攻,弱小的人却不能防守’。如果坐在那里听从秦国的要求,秦国军队不至于疲劳,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是使秦国变得更强而使赵国变得更弱。由越发强大的秦国来宰割越发弱小的赵国,秦国侵略赵国的野心因此更加不会停止了。况且大王可以割让的土地总会有穷尽的时候,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满足的时候,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无止境的贪求,最终赵国必然灭亡。”

赵王的计谋还没有确定,楼缓从秦国回来了,赵王和楼缓商量此事,说:“给秦国土地还是不给秦国土地,哪个更好?”楼缓向赵王推辞说:“这不是我能知道的。”赵王说:“即便是这样,还是希望您说出个人意见。”楼缓答道:“大王也听说过那位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出仕当官,他病死的时候,有两个妻妾在房间里自杀。公甫文伯的母亲听说儿子病死之后,没有哭泣。他们家的保姆说:‘怎么会有儿子死了母亲却不哭的道理呢?’公甫文伯的母亲说道:‘孔子,是贤人啊,他被鲁国国君驱逐,但我儿子没有跟着孔子一起离开。现在他死后为他自杀的妻妾有两个,一定是因为他对长辈刻薄,而厚爱妻妾。’就他的母亲的来说,他的母亲是贤德的;就他妻妾的来说,一定是位嫉妒的妻子。因此虽然人们所说的话是一样的,但因为说话者的身份不同,人们心里所想的也就不同了。如今我刚刚从秦国归来,假如说不割让土地给秦国,就不算什么办法;假如说把土地给秦国吧,恐怕大王会觉得我是在帮助秦国:因此我不敢回答你的问题。假如我必须要替大王考虑的话,我觉得不如把土地给它。”赵王说:“好的。”

虞卿听说之后,入宫求见赵王说道:“楼缓说的都是用来装饰的漂亮话,大王要谨慎,别把土地割让给秦国!”楼缓听说虞卿去见赵王,也入宫求见赵王。赵王又将虞卿所说的告诉了楼缓。楼缓回答道:“不是这样的。虞卿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秦、赵两国制造了战争的灾难,但天下诸侯都很高兴,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会想‘我将要依靠强国来欺负弱国了’。现在赵国的军队受到秦军的围困,天下诸侯一定会派遣使者前往秦国祝贺赢得战争胜利。因此不如赶紧割让土地,与秦军讲和,从而使天下诸侯疑惑,而且能够安慰秦国。如果不这样做,天下诸侯就会趁着强大的秦国发怒、赵国处于弱势的机会,像切瓜一样分割赵国。赵国都要灭亡了,还怎么图谋抵抗秦国呢?因此说虞卿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请大王据此作出决定,别再考虑了。”

虞卿听说以后,赶到赵王那里说道:“楼先生用来帮助秦国的这个计谋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样做只能让天下的诸侯更加疑惑,怎么能够安慰秦国呢?为什么他唯独没说这样做将赵国的弱点全都展示在天下人面前了呢?而且我主张不割让土地的原因,不只是不割地而已。秦国向赵国索要六座城池,但大王却把六座城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最大的仇敌,得到大王的六座城池,就会与赵国联合起来向西攻打秦国,齐王听到您的意见,等不到您把话说完就会从命的。这便是大王在齐国那里失去六座城池,但又能在秦国那儿得到报偿。齐国、赵国的仇恨都可以报了,而且还能向天下展示赵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王您把这件事情宣扬出去,军队还没有窥探到边境,我就能看到秦国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赶到赵国,反而会向大王请求讲和。大王顺从秦国的意思与他讲和,韩、魏两国听说以后,必然全都敬重大王;敬重大王,必然会拿出贵重的财宝争先恐后地献给大王。如果是这样的话,大王一下子就可以跟齐、韩、魏三个国家结为亲善之国,从而赵、秦两国之间的情势也发生改变。”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为使者到东方去拜见齐王,和齐王谋划抗拒秦国的计策。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送礼物的使者已经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件事,就从赵国逃走了。赵王因此赐给虞卿一座城邑。

没过多久,魏国就派人来请求跟赵国合纵抗秦。赵孝成王召来虞卿谋划。虞卿先去拜访了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您多说说合纵的好处。”虞卿入朝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向我发出合纵抗秦的请求。”虞卿的回答是:“魏国犯了过错。”赵王说道:“我本来也没想答应他。”虞卿的回答是:“大王您也犯了过错。”赵王说道:“魏国向寡人请求合纵抗秦,您说魏国犯了过错,我不答应魏国的请求,您又说我犯了过错。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的盟约最终可不可以签订呢?”虞卿回答赵王说:“我听说小国在跟大国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如果获得胜利,大国就能得到它带来的好处;如果失败,小国就要遭受它带来的灾难。现在魏国愿意以小国的身份接受遭受灾难的危险,大王却想以大国的身份来推却它带来的好处,所以我说大王有过错,魏国也有过错。但我私下里觉得合纵对赵国更加有利。”赵王说道:说得太好了。”于是就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

后来虞卿由于魏齐的原因,不看重封邑万户的侯爵和卿相的高位,与魏齐从小路逃走,最终离开了赵国,但却在魏国受困。魏齐死了以后,虞卿不得志,于是就写书,他从前代的《春秋》中采集史实,又考察近代的历史,写成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文章中讽刺国家政治措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这本书世代流传,后人称它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说:平原君这个人,可以说是那个混乱的时代里的一位洒脱、贤能的公子,但他却不能识大体。民间俚俗之语说“利益让聪明的头脑发昏”,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令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损失四十多万人,邯郸几乎沦陷。虞卿预计事态和情势的发展,为赵国出谋划策,多么巧妙啊!等到不忍看到魏齐被杀死,最终被困在了大梁,一般人都明白虞卿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何况贤能的人呢?但若不是虞卿处于穷困愁苦的地步,也不会因为写书而使自己名垂后世。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匿名游客 评论 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话:太好了,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还是这个网站好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史记》精注全译,李翰文主编 司马迁 撰、《帝鉴图说》、《钦定书经图说》、《飞影阁画集》、《马骀画宝》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起,中国历史经历了五千年漫长而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