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注释】
 
[1]鲜:少。
 
【翻译】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吧!可是人民已经长时间不能做到了。”
 
【思想】
 
做事情适可而止,本来一点也不困难,因为人的心里有一个尺度,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适可而止又那么不容易呢?因为,人往往会被外界的某些东西所诱惑,从而迷失本性,以至于做事情的时候不能适当。如果我们能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不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做事情的时候要做到适可而止,就很容易的了。小朋友们长大以后,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只有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将来才不会后悔。

【解读】
 
中庸为至道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道行为使人成功。”那么什么是中道呢?那就是中庸之道。由此可见,在那些真正属于大智慧的领域之中,无论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先哲,他们的所感所悟是相同的。这也许正是人们说智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的一个最好证明。
 
在那古老而久远的年代,先贤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高明伟大,并且见诸文字,诉诸笔端。希望以此为子孙后代进行智慧的启蒙、灵魂的洗礼、操行的培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最高层次的精神和人格境界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时,我们可能只会达到中层的境界;而如果我们以中层的人生和精神境界作为追求目标时,我们可能所达到的只是不入流的下层之境。所以,既然想要做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渴望做一个胸怀大智慧的人,我们就应该“志当存高远”,应该“法乎其上”,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智慧莫过于中庸之道。如果能够深刻地领悟和理解其中的奥妙与智慧所在,那么离我们的人生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为什么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和智慧所在呢?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给我们这样解释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唯中庸之德为至。”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一种很难把握的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很难达到的思想境界。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临界点上,只有当你达到这一点时,你才真正把握了中庸之道。过一点不行,那就失中了;差一点也不行,那就不及了。因为中庸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所以一般人很难达到。也正是由于它的难以企及,才显得高深与伟大。
 
中庸之道作为高深的智慧和德行的根本之源,其命运注定是曲高和寡的。这是因为很少人能够真正领悟到其智慧所在,要在一言一行中去践行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不懂得中庸之道的不光是那些世俗之人,平常人也常常会误解它的真意,引发许多不切原旨的处世原则。甚至是有一定学识才华的人,也不懂其中的真正奥秘和精义,不能够按中庸之道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正是因为这样,中庸之道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更加让我们对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更坚定了我们追求这种人生境界和人格修养的决心和信念。
 
正因为中庸之道是一种至道,所以想要把握和领悟就非要一番“寒彻骨”,才能体会其高深思想和奥秘智慧的“扑鼻香”。我们要学会在两端之中寻求一个契合点,在动与静的时空变化中做到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悲与喜的人生变幻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与他人的角色换位中做到我为人人,而非人人为我。虽然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你有一颗胸怀中庸之道的君子之心,中庸之道就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精神与人格中。
 
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的“至道”,只有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感悟到它的伟大,才会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了然于胸的心照不宣的体验,才能真正以中庸之道去为人处世。
 
人所同得,初行无难
 
中庸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法则和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它是如此的高深和伟大,它听起来那么高深莫测,是不是我们平常人永远无法企及,只能够望而却步却无能为力呢?如果它真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话,我们苦苦追求而达不到,那么我们的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我们刚刚领会了一点中庸之道的伟大之所在,会生出以上的诸多怀疑。然而,这些怀疑确实是没必要的。朱熹在评述中庸之道时,给了我们最恰当的解读。他说,中庸之道虽然是人生至道,“然亦人所同得,初行无难”。
 
也就是说,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人生法则,如果想要完全领悟其智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并用这种人生至道作为人生法则来为人处世,我们肯定会从中受益。
 
也许我们每一个有心人的心中,都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渴望和抱负,都想把中庸之道的思想与智慧全部汲取为己所用。然而,不要忘了,中庸之道要求我们适度为美,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求百分之百的完美,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也许百分之九十才是真正的“完美”。
 
所以,即使达不到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所获,当然更不意味着我们天资愚笨,一无是处。人的一生中,肯定有些事是永远也无法完成的,有些境界是永远也无法达到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选择,也不应该否定自己的努力。因为每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做,肯定会得到一些东西,哪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是一种得,也许是一种更加珍贵的一种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中庸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言谈行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为人处世中正平和,表达观点、发表言说时力求做到不偏激、不极端,即不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又能够切中要害。在处理事情时,兼顾到多方面、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和感受,给人一种堪担大任、正直无私而非夸夸其谈的印象。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方面都可以用中庸之道作为处世法则,来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
 
中庸之道除了可以作为处世法则之外,对我们个人的人格修为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也大有帮助。我们可以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情,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磨炼出一颗宽容而强大的心灵,慢慢接近一种“中正平和”的人生境界和人格修为。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637997036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主要人们是站在自己的站场看别人看事情,太偏执、太偏僻!做到无我无法,只有道即可! 5000言3724989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愚见:中庸之道为什么是至道?为什么这么难于达成?因为想要达中就必须要对整体了然于胸,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如果对事物的整体不能了然于胸,想要达中就属痴人说梦。而想要对任何事、物都了然于胸,这得有多么广博的知识量啊!对于自己了解的事物想要达中还需权衡一番,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如何达中?故皆知中庸之道为至道,而鲜能久矣。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这个得靠实践才能体会,体悟出来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一句话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在那古老而久远的年代,先贤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高明伟大,并且见诸文字,诉诸笔端。希望以此为子孙后代进行智慧的启蒙、灵魂的洗礼、操行的培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赢月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中不偏,客观,庸不易,坚定,中庸,客观且坚定。 ALLEN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个中是清净自性,如如不动的境界。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个没有情绪,心灵纯净的状态就是圣人们觉悟的状态,如广阔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偶尔飘过的白云,涌起的浪花,都不可扰动我们的清净自性。 小鱼儿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 小鱼儿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执于一得之见称为中,固守既定的志向而不改变叫作庸。中,是天地之间不容改变的发展规律;庸,是人们处理事物相互依存关系所遵循的原理。) 小鱼儿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它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2041 评论 子曰:“中庸其至矣: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为清代知名禁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品花宝鉴》为清末狭邪小说的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