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弟子规》将诵读经典与习字、治学、修身融于一体,教导人们勤学诵读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原文】
 
骑①下②马③,乘④下车⑤。过⑥犹⑦待⑧,百步⑨余。
 
【注释】
 
①骑:本义指跨在马上,后引申为骑行、跨越,这里指骑马。
②下:原指位置低处,后引申为下面、下次、离开等释义,此处指下来。
③马:本义指家禽的名字,这里指马匹。
④乘:坐车。
⑤车:本义指有轮子的陆上交通工具,此处指马车。
⑥过:原指过错,后引申为超出、路过等释义,这里表示经过。
⑦犹:本义指相似,有迟疑、尚且等词义,此处意思是依然。
⑧待:原指等待,此处指等候。
⑨步:这里表示步数。
 
【白话翻译】
 
遇见长辈的时候,如果在骑马那就应该下马,如果在乘坐马车那就该下车,等长辈经过了依然要在原地等候目送,直到长辈离自己百多步的距离以后才继续自己的行程。
 
【解释】
 
弟子规》要求晚辈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打招呼并让路。尤其在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不能因为车马快捷而故意忽略路上的长辈。骑马的时候要下马问候,坐车的时候要下车招呼,问候完毕还要让长辈先行离开,并目送长辈走出百步远后自己再离开。
 
这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比如送客时要将客人送到门口或者更远,然后目送对方走开很远再关门,而不是客人才转身就将门关上,这样显得不礼貌。骑车在路上遇见熟人也应该主动打招呼,或者微笑示意,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礼节,而这些礼节其实也正是千百年前就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解读】
 
家和万事兴
 
孟子曾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亲人亲近,都对自己的长辈尊敬,那天下就能一片太平。确实如此,家和万事兴,只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尊敬长辈、谨守礼仪,那国家必然繁盛,四海定然昌隆。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朋友写了一本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恩准,让我们启程。”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的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因自己孝顺的子孙而感到欣慰。此后,一家人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了一起。
 
西晋的李密,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在他父亲死后改嫁他人,独留李密一人由他的祖母抚养。李密一天天长大,他的祖母也一天天变老。到了他祖母晚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为了能给祖母养老送终,坚定地请辞了皇帝的征召令,并撰写了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陈情表》一文,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对其祖母的拳拳深情感动了晋武帝,不但准了他的奏折,而且赐予他一笔赡养祖母的费用。
 
北宋年间,苏东坡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宜沧的荆溪边上买下一栋房屋,作为退隐的住所。一天,他突然听到从一间破旧民房中传来老妪的哭声,便前往问明原因。原来是老人不孝的儿子卖掉了她祖居的房子。再一深问,苏东坡才知道自己买的那栋房屋,正是老人祖居的房屋。苏东坡立即从身上取出买房的契约,当着老人的面烧毁,并表示不再要买房的钱,而且狠狠责备了老人的那个不孝儿子,并要他将老人接回祖居的老屋去住。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对老年媪翁特别体恤,他“诏天下养老之政”,凡年满八十岁以上的贫穷无产业者,只要人正派,乡里称善,每月给米五斗、肉五斤。清朝康熙皇帝69岁生日时,曾邀请全国70岁以上的两千多位老人赴京会宴,称“千叟宴”。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善待老人,历史上有数之不尽的实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在这代代相随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一定要恪守谨行,把尊老品德及礼仪规范继续传承下去。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Water 评论 骑下马,乘下车。过: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善待老人,历史上有数之不尽的实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在这代代相随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一定要恪守谨行,把尊老品德及礼仪规范继续传承下去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