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以及变迁,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历史、道德、祭祀、文艺、习俗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哲理名言、警句,精辟而意义深刻,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原文】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sǎng)①,颓②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③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④也,不可以弗识⑤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注释】
 
①稽颡(sǎng):叩头。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②颓:恭顺,安详。
 
③颀:哀痛之至。
 
④东西南北之人:意即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之人。
 
⑤识:通“志”,做标记。
 
【翻译】
 
孔子说:“三年守孝期,孝子有两种祭拜的方法。一种是先拜而后叩头,这种拜法突出了对来宾的恭敬恭顺,于礼为顺。另一种是先叩头再后拜,这种拜法突出了孝子的哀思之情,感情做到极致。三年守孝期,最重要是哀戚之心,所以我喜欢后一种拜法。”孔子把父母合葬于防之后,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墓地上是不积土为坟的。现在我四处奔波,一定要给坟墓做个标志。”于是就在墓上堆了四尺高的土。孔子先从墓地回家,但是他的弟子们还在墓地照料,直到大雨之后,弟子们才来到家。孔子问:“你们怎么回来这么迟?”弟子们答道:“因为下雨,坟墓坍塌了,我们在那里修墓呢。”孔子没有说话。弟子们以为孔子没有听见,连说了三遍。这时,孔子才伤心地流下眼泪,说:“我听说过,古人是不在墓上积土的。”
请友善发言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轻拂过脸畔的风 评论 孔子曰:“拜而后稽:人家弟子说的是“防墓崩”,并没有崩。
参考文献:[1]陈才俊.礼记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2]刘小沙.礼记新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周何译.礼记[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4]李慧玲.礼记精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5]杨天宇.礼记译注(全两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2017- 5000yan.com | 商务合作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