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三公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制;而袁涣清雅宁静,一举一动必定符合礼节。陈郡太守任命袁涣为功曹,郡政府里的奸猾官吏都自动离职躲避。后袁涣被三公任命为下属.政绩考核名列优等,升迁为侍御史。又被任命为谯县县令,他没有到任。刘备任豫州牧时,举荐袁涣为茂才。
后来袁涣迁移到江、淮之间避难,被袁术任用;而袁术每次有所咨询,袁涣往往发表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辩驳,然而也不敢不很有礼貌地尊敬他。
不久,吕布在阜陵攻击袁术;袁涣前往阜陵,于是又被吕布强迫留下。吕布当初与刘备和好亲善,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要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没有答应。再三强迫他,仍然不同意。吕布大怒,用兵器威胁袁涣说:“你写才能活,不写就得死!”袁涣脸色不变,笑着回答说:“我袁涣听说只有在道德上优于别人才会使别人感到耻辱,没有说过用辱骂可以使别人感到耻辱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他将不以将军的话为耻辱。假使他本来是个小人,那他将用将军骂人的主意来对付您;那样耻辱将在您这一方,而不在他那一方。袁涣我异日如果改而侍奉刘将军,像现在侍奉将军您一样;那时我又回过头来骂您,可以吗?”吕布感到羞惭就不再逼他。
吕布被诛杀后,袁涣得以归附太祖曹操。袁涣进言说:“军队,属于凶器;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用道德去进攻,用仁义去征伐,加上安抚民众而为他们除害。像这样做了,才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有十几年了.民众渴望安定,比被倒吊的人渴望解救还迫切;然而暴乱并未止息,其原因是什么呢?想来是政治没走上正道吧?袁涣听说明智的君主善于拯救人世:所以世道纷乱就用道义来统一,世道虚伪就用质朴来克制。世道不同,事势变易,治国的手段就应有所不同,这一点不可以不明白。制度的兴革,这方面古代和今天不必相同。出于对天下广施仁爱之心而拨乱反正,虽然以武力平定动乱但又用道德来帮助,这却是永不改变的原则。曹公您明哲超出世人,古时候那些用来获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经尽力仿照实行了;今天那些会失掉民心的事情,您已经戒除了;海内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灾祸;然而民众还不知道道义,还希望您用道义来教诲他们:这样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太祖完全接受了他的建议,任命袁涣为沛郡南部都尉。这时太祖刚刚招募民众推行屯田。百姓不乐意,有很多人逃亡。袁涣报告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把迁移看做重大事情,不可能猛然改变他们的习惯;顺着他们心愿行事容易,违逆他们心愿作动员就困难;应该顺从他们的心意,高兴参加屯田的就接收,不愿意参加屯田的就不要勉强。”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老百姓十分高兴。
袁涣升任梁国相。他每每指示下属各县:“务必要慰问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儿子和贞节的妇女。”他经常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全在于自己斟酌。现今虽然动荡混乱,难以用礼仪感化,但是我将尽力而为。”袁涣的施政特点是崇尚教育训导,凡事以宽厚之心周密考虑以后才行动,外表温和柔顺而内心能够决断。袁涣因病离职,当地百姓非常想念他。
后来他被征召任命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先后得到的赏赐很多,都被他分送给别人;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他也始终不关心家中产业;钱物缺乏就到别人那里去借取,不故意表现出高洁的品行。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刚刚建立时,袁涣任郎中令,代行御史大夫的职权。袁涣对太祖说:“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我认为可以广泛地收集书籍文献,弘扬先代圣人的教诲,使民众接受教育和熏陶;从而使万众归心,这样一来偏远地区不服从的人,也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们前来归附了。”太祖认为他的话很对。
当时有人传说刘备已死,众大臣都表示庆贺,袁涣因为曾经被刘备举荐为茂才,独独不去庆贺。
袁涣担任郎中令几年以后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伤心流泪,赏赐谷物两千斛,写了两张手令:一张是“用国家仓库中的谷物一千斛赐给郎中令家”,另一张是“用我家中仓库的谷物一千斛送给曜卿家”。下属不明白他的意思。太祖又下指示说:“用国家仓库中的谷物,依据的是官方规定;用我家中仓库中的谷物,因为他是我亲密的老朋友啊。”
魏文帝听说袁涣过去拒绝为吕布写辱骂信的事情,就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究竟是勇敢还是怯懦呢?”袁敏回答说:“袁涣外貌似乎温和柔顺;但他在大节面前,在危难当中,即使是古代勇敢的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袁涣的儿子袁侃,为人也是清廉、纯正、安详、淡泊,有父亲的风范;历任郡太守、尚书。
起初,袁涣的堂弟袁霸,尽职谨慎,有办事的才干,魏国初年任大农;与同郡人何夔一样在当时很有名。而袁霸的儿子袁亮,何夔的儿子何曾,与袁侃又很友善,也同样很有名气。袁亮正直坚定,学问品行优秀;厌恶何晏、邓飏等人,曾撰写论文加以讥刺谴责;官做到河南尹、尚书。袁霸的弟弟袁徽,以儒雅清白著称。遇上天下大乱,到交州避难;司徒任命他为下属,他推辞不去。袁徽的弟弟袁敏,有武艺,喜欢设计水利工程。官做到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郡修武县人。张范的祖父张歆,是汉朝的司徒。他的父亲张延,曾任太尉。太傅袁隗,想要把女儿嫁给张范做妻子,他推辞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崇尚道义,轻视名利,凡有征召任命都不接受。
张范的弟弟张承,字公先,也有名气。被举荐为贤良方正而受到朝廷征召,进京后任议郎,又升任伊阙关的都尉。董卓作乱时,张承想要聚合力量,与天下豪杰一起诛灭董卓。张承的弟弟张昭当时任议郎,正好从长安来,对张承说:“现在想要诛灭董卓,力量悬殊,我们敌不过他;况且临时制定计划仓促采取行动,使用刚刚从田间召集来的农民作战;士兵不是素来得到安抚的老部下,又没有受到长期训练:很难取得成功。董卓仗恃军队,而不守正义,本来就不能持久。我们不如选择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张承同意了,于是上交官印辞职,从小路回到家里,与张范迁移到扬州避乱。
扬州的袁术备好礼物前去招请。张范自称有病没有前往,袁术也不勉强他;张范派遣张承与袁术相见,袁术问道:“过去周王室衰颓,就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秦朝政治失败,就有汉朝来接替利用。现在我凭借土地广阔、军民众多的优势;想要谋求齐桓公称霸天下那样的福分,追随汉高祖开国称帝的足迹,怎么样?”张承回答说:“这种事成功的关键在于德泽而不在于强大!能够推行德政,使天下人的希望一致,即使只是平民出身,要建立霸主帝王的功业,也是不难的。假若有超越本分的追求,违背时势而轻举妄动;那就成了众人所抛弃的对象,谁还能使他兴旺呢!”袁术很不高兴。这时,太祖曹操将要征讨冀州的袁绍,袁术又问道:“现在曹公想要以几千人的疲惫士兵,抵敌别人的十万大军,可以说是不自量力了!你认为怎么样?”张承回答说:“汉朝的国运虽然衰颓了,但它禀承的天命还没改换;现在曹公携带天子以号令天下,即使面对百万兵马,也是能够抗击的。”袁术脸色一变,很不高兴。张承也就离去了。
太祖平定了冀州,派遣使者迎接张范。张范因为生病留在彭城,派遣弟弟张承去拜见太祖。太祖上表举荐张承为谏议大夫。
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戬,被山东的叛乱者抓走;张范径直去到叛乱者那里,请他们放了两个孩子。贼人把张陵还给了张范,张范道谢说:“诸位把我自己孩子还给我,非常感谢你们的厚意!虽然人人都爱自己亲生的孩子;但是我怜惜张戬年龄更小,请允许我用张陵换他。”叛乱者认为他的话很有情义,竟把两个孩子一齐还给了他。
太祖从荆州返回,张范得以在陈郡与他见面;太祖任命他为议郎,在丞相府参谋军事,很受敬重。太祖出兵征讨时,常常让张范与邴原留下,和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后方;太祖嘱咐曹丕说:“你一举一动必须向这两个人咨询!”世子对张范非常尊重,使用子孙对父祖那样的礼节对待他。张范热心救济抚恤贫穷困乏的人,以至于自己家里没什么多余财产,他中表亲属中的孤儿寡妇都来依附他。对于当地人们送来的馈赠,他既不退回去,但也始终不使用;到了离开这一地方的时候,就都拿来退还别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张范去世。
魏国刚建立时,张承以丞相参军祭酒的身份,兼任赵郡太守,那里的政治教化搞得很不错。太祖将要西征时,征召张承参谋军事;张承到了长安后,因病去世。
凉茂,字伯方,山阳郡昌邑县人。从小好学,议论事情常常引经据典,用以判定是非。
太祖曹操任命凉茂为自己司空府下属。政绩考核时名列优等,补缺为侍御史。当时泰山郡盗贼很多,朝廷让凉茂担任泰山郡太守;一个月之内,用襁褓背负婴儿前来归附的就有一千多家。
凉茂转任乐浪郡太守。公孙度在辽东郡,擅自留下路过这里的凉茂;不让他去赴任,然而凉茂始终没有屈从而为他效命。公孙度对凉茂及将领们说:“听说曹公领兵远征,邺县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县。谁能抵御我呢!”将领们都说:“正是这样!”公孙度又看着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还行吧?”凉茂回答说:“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辽东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就像这样吗!曹公忧虑国家面临的危险失败,怜悯百姓遭受的痛苦摧残;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诛杀凶残的民贼,其功劳之高德泽之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只是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问将军您的罪过罢了!而您却想要举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果,不到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自为之吧!”将领们听到凉茂的话,都大为震惊。过了好一会,公孙度才说:“凉君的话是对的啊!”
凉茂后来被召回,升任魏郡太守、甘陵国相。在他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文帝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凉茂被选中担任五官中郎将府中的长史。升任左军师。魏国建立初期,凉茂升任尚书仆射。后来任中尉、奉常。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凉茂又当太子太傅;很受文帝的尊敬和礼遇,后来死在官任上。
国渊,字子尼,乐安国盖县人。曾经师从名儒郑玄学习儒经。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战乱。返回故乡以后,被太祖曹操任命为自己司空府下属。每次在司空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回到家里之后没有私人交往。
太祖想要广泛推行屯田,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削减和增加的事项,测量土地,安置屯田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屯田官吏;明确官方与屯田民之间的收入分成办法。五年之间,仓库中就存满粮食,百姓相互勉励乐于从事屯田事业。
太祖征讨关中,让国渊担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田银、苏伯在河间国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俘获的许多余党,按照法律都应该处死。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到活命的,多达一千多人。以往写报捷的文书,照例要夸大战果,杀死一人上报时写成十人;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际上有多少就报多少。太祖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在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数目,是想要扩大战功,并且有意说给老百姓听听。但是河间国,在您所治理的冀州范围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立下功劳,但是我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所以如实报告。”太祖听了非常喜悦。
太祖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太祖,太祖非常愤恨,一定要知道写信人是谁。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这封信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张衡《二京赋》的文句。国渊嘱咐魏郡功曹说:“这个郡很大,现在虽是魏国首都所在,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您要挑选一批领悟力强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他们出发前,召见了他们。训示说:“你们所学习的东西还不够;《二京赋》,是帮助你们广泛认识事物的书籍;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再次向三人亲切表示心意。这三人只几天就找到了一位能读《二京赋》的人,前去拜师受教。办案官员借机请那人写了一点《二京赋》的注解;与那封匿名信一比较,看出与写信人的笔迹完全相同。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得到了全部作案经过。
太祖提升国渊为太仆。国渊虽然居于九卿的官位,却仍旧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朋友亲戚,自己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喜好读书,善于击剑。
初平元年(公元 190),关东发起义兵讨伐董卓,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说:“贼臣制造祸乱,皇帝流亡失所!四海混乱,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心。我身为皇族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现在我想要派使者前往朝廷,表达我的忠诚,怎样才能得到不辜负使命的人士呢?”众人议论之后都说:“田畴虽然年轻,但很多人称赞他是个奇才。”田畴这时才二十二岁。
刘虞随即备办礼物,请来田畴相见;对他十分满意,立即任命为从事史。为他备办好车马,将要出发时,田畴说:“现在道路阻塞断绝,贼寇任意劫掠;我受众人指名推荐,说是能够称职地完成使命;我请求带领私家的武装前往,时间上也希望不受限制,只要能到达就可以了。”刘虞听从了他。于是田畴回到家里,自己挑选了私家武装人员和慕名而来愿做随从的勇壮少年,共计二十人,骑马一同前往。刘虞亲自设宴送行。上路以后,田畴就西上居庸关,越过边塞;靠近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觉得天子流亡在外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尊荣宠幸,坚决辞让不受;朝廷认为他的节操很高尚。三公府同时聘任田畴,田畴都没有接受。
得到朝廷回复的公文后,田畴又驰马返回复命;还没到达,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田畴回来后,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又打开朝廷回复的文书,痛哭之后才离开。公孙瓒知道了大怒,悬重赏通缉,捕获了田畴,对他说:“你为什么自己到刘虞的墓前去哭祭,而不把朝廷回复文书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朝衰落颓败,人人怀有异心;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诚的节操。朝廷回复文书中的言辞,关于将军您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再说将军您正在兴办大事,以求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既已经杀死了我没有罪的上司,又要加害于坚守忠义的下级;果真做了这件事,那么燕、赵地区的人士都将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忍心跟从将军您呢!”
公孙瓒认为田畴的回答理直气壮,给他松绑没有杀他;公孙瓒把田畴拘留在军营中,禁止他的朋友前来探望。有人劝说公孙瓒说:“田畴是个义士,您不能有礼貌地对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众人的心啊。”公孙瓒这才释放了回畴。
田畴得以北归故乡,率领所有宗族成员和其他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清扫地面后订立盟誓说:“刘公的仇不报,我就不可以立于人世间!”随即进入徐无山中,在一块地处深险山中又很平敞的空地营造房屋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百姓都来归附他,他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田畴对父老乡亲们说:“诸位不认为我田畴不贤,从远处前来会合,人多形成了城镇。却又还没有首领,恐怕不是长久安定的办法;希望推举选择贤能而年长的人,来做大家的首领。”大家都说:“很好!”并一致推举了田畴。田畴说:“现在我们来到这里,不是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已;而是打主意做大事,为刘公报仇雪恨。我私下担心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志愿,而那些轻佻浅薄的人先就自相侵扰欺侮,只求眼前畅快一时,完全没有深谋远虑。田畴我有一条不成熟的计划,希望和诸位一同施行,可以吗?”众人都说:“可以!”
田畴就为大家制订了有关制止杀伤、盗窃、诉讼的处理办法;规定犯法重的人,可以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一共有二十多条。又制订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众人都感到便利,当地的社会秩序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北方边境地区的人都一致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族,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赠送礼物;田畴对他们一律安抚接纳,要他们不再进行侵掠骚扰。
袁绍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又送来将军印章,以便田畴安抚部下;田畴都拒绝不予承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送来任命书,田畴始终没有去。
田畴时常为乌丸族过去杀害了很多本郡的士大夫而愤恨,有讨伐他们的心思而实力不够。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太祖曹操北上征讨乌丸;还没到达,先派遣使者任命田畴为下属,又命田豫前去传达自己的心意。田畴指示手下人:赶快整理行装。手下人对他说:“过去袁公倾慕您,礼物和任命书送来了五次,您一直不顺从;现在曹公使者第一次来,您就好像生怕来不及一样:这是为什么?”田畴笑着回答说:“这就不是您所能明白的了!”随即跟从使者到了太祖军中;被任命为太祖司空府的户曹掾,太祖同他见面会谈。第二天太祖下达指令说:“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任命为下属的人。”立即举荐田畴为茂才,由朝廷任命他为蓨县县令。田畴没去上任,随着军队暂驻无终县。
当时正当夏天降雨季节,海滨的低洼地区,道路泥泞不能通行;敌人又把守险要路段,大军不能前进。太祖很忧虑,询问田畴怎么办。田畴说:“这条道路,秋夏季节常常积水;浅处不能通行车马,深处又不能通行船只,形成这种困难已经很久了!原先右北平郡的治所在平冈县,从那里出卢龙塞,可以直通柳城;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这条路破败断绝接近二百年了,但还有小路可以走。现在敌人以为我们大军将取道无终,不能前进而只好后退,必定松懈没有防备。如果我们悄悄让军队掉头,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关,从空旷地区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他们没有准备而发起猛攻,乌丸族单于蹋顿的头颅就可以不用战斗而砍下来。”太祖说:“好极了!”就带领军队回头,而在水边路旁竖起大木牌,写上:“现在正是暑热雨季,道路不通;姑且等到秋冬再次进军。”敌军的侦察骑兵看到了,真的以为对方大军已经走了。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做向导,爬上徐无山,过了卢龙口,经过平冈县,登上白狼堆。离柳城还有二百多里时,敌军这才发觉震惊。乌丸族单于亲自领兵上阵,太祖挥兵出战;大获全胜,追赶败逃的敌兵到了柳城。
大军返回,进入塞内,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封邑五百户。田畴认为自己当初是想为死难的上司复仇,才率领众人逃入深山,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坚决推辞不受。太祖知道他心意至诚,允许而没有勉强他。
辽东公孙康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太祖下令三军:“将士有谁敢为袁尚哀哭的一律斩首!”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任命,就前往吊唁祭奠。太祖也不追究。田畴率领他的下属及族人三百多户,全部迁到邺县居住。太祖赐给他车马、粮谷、丝帛,他又都分送了族人和旧友。
田畴随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大祖追念他的功劳很大,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了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朝廷的法令制度啊。”于是就又以上次的爵位封给田畴。田畴上奏陈述自己内心的想法,以死来发誓不愿接受。太祖没有听从,一心想把他请出来授给官职;再三再四,田畴始终不从命。
有关官员上奏弹劾田畴:“过分洁身自好,违背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他的官职处以刑罚。”太祖重视这件事的处理,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后来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及大臣们广泛讨论。世子曹丕认为:“田畴的做法和过去楚国的子文推让俸禄,楚国的申包胥逃避封赏相同;应该不去勉强他,以成全他的忠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太祖还想要给田畴封侯。因为田畴平素与夏侯惇友善,太祖对夏侯惇说:“您到他那里去,试着用你们的情谊劝说他。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是不要告诉他是我的意思啊!”
夏侯惇到田畴那里住宿,就像太祖所指示的那样去做。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意图,不肯再说话。夏侯惇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上的情意这么诚恳周到,您就不能考虑一下吗!”田畴回答说:“这话说得太过分了!田畴,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跑避难的人;蒙受恩惠得以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怎么可以用出卖卢龙要塞,来换取赏赐利禄呢!就算是国家特别优待我田畴,田畴难道就不问心有愧吗?将军您素来是了解田畴的,还要这样说;必不得已的话,我希望当您的面自刎,以死表白我的心意!”话没说完,就痛哭流涕。夏侯惇把情形详细报告了太祖。
太祖喟然感叹,知道不可以勉强了,这才给田畴一个荣誉性的议郎官衔。田畴在四十六岁的时候死去。儿子也死得早。
魏文帝即位之后,敬重田畴的德行信义,赐给田畴的侄孙田续关内侯的爵位,让他充当田畴的继承人。
王修,字叔治,北海国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他的母亲是在祭祀土地神那天死的。第二年乡亲们在社日祭祀土神,王修思念母亲,极为哀痛;乡亲们知道了,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他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郡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突然得了疾病,没有照顾的人;王修亲自安慰照顾他们,直到全家病好了才离去。
初平年间,北海国相孔融,召王修为主簿,代理高密县令。高密人孙氏,素来是当地的豪强,家人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民间有人抢劫,罪犯逃进孙氏家中;追捕的官吏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官员百姓包围了孙氏住宅。孙氏抗拒坚守,官员百姓畏惧孙家,不敢靠近。王修下命令:“有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终于交出罪犯。从此,当地豪强们都受到震慑而畏服。孔融举荐王修为孝廉时,他推让给邴原;孔融不听从他。当时天下大乱,王修被举荐后也没有按规定前往京城。不久,郡中有人反叛。王修听说孔融碰到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反叛者刚开始起事时,孔融就对左右人说:“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赶到了。后来王修又出任孔融的功曹。
当时胶东县有很多贼寇,又命令王修代理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建立营寨壕堑,不肯承担官府的农副产品征调。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门,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公沙氏的族人震动惊愕,没有人敢轻举妄动。王修对其余的人进行了安抚,从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假,没有不马上赶到的。孔融常常依仗王修摆脱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任命王修为治中从事史。而别驾从事史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为某件事情应当判死罪;王修为他申诉,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绍也任命王修为自己的下属,又出任即墨县令。后来王修又做了袁谭手下的别驾从事史。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之间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失败,王修率领官员百姓前往援救袁谭。袁谭高兴地说:“保全我军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袁谭失败时,刘询在漯阴县起兵,各个城池都起来响应。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德泽吗?”王修说:“东莱郡太守管统虽然远在海边,但是这人不会反叛,他一定会来!”十几天后,管统果然抛弃了妻子儿女赶到袁谭这里,结果他的妻子儿女被叛贼杀害;袁谭让管统改任乐安郡太守。
袁谭又想要进攻袁尚,王修劝阻他说:“兄弟之间反而相互攻击,这是走向失败灭亡的道路啊!”袁谭不高兴,但理解他的志向节操。过后袁谭又就这个问题问王修:“有什么计策?”王修说:“兄弟之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比如一个人将要与别人角斗,却先砍断了自己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胜’,像这样行吗?抛弃亲兄弟不亲近,天下人还有谁可以亲近呢!碰上专门挑拨是非的人,就要在你们兄弟之间大肆挑拨,以追求自身短暂的利益。我希望您,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话。如能斩杀几个奸邪谄媚的下属,兄弟重新亲近和睦;以抗御四方的敌人,完全可以横行天下!”袁谭没有听从,随即与袁尚互相攻杀,并向太祖曹操请求援助。太祖攻破了冀州以后,袁谭再次背叛。太祖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王修这时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危急;立即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几个从事一共几十人,赶往袁谭那里。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被杀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上司我回到哪里去啊!”于是去见太祖,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太祖想要观察王修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又说:“我曾受到袁氏的厚恩。如果能允准我收敛袁谭尸体,然后让我承受死刑,我也不会有憾恨!”
太祖嘉许他的义气,听从了他。太祖让王修担任督运军粮的官员,返回乐安。袁谭被击破后,全州各个城池都归服太祖;唯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归顺。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头颅。王修因为管统是被灭亡一方的忠臣,反而松开他的捆绑;让他去见太祖,太祖喜欢他并且赦免了他。
袁氏家族的政令宽松,在职掌权的人很多都收刮财物;太祖攻破邺县,登记没收审配等人的家产财物数以万计;待到攻破南皮县,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另有书籍几百卷而已。太祖感叹说:“王修真不是胡乱混得好名声啊!”于是礼聘王修为自己司空府下属,代理司金中郎将。升任魏郡太守,他强化政治,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很受老百姓称赞。魏国建立,王修先后任大农、郎中令。太祖与人商议施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王修任奉常。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手下几十人攻打邺县魏宫正门两旁的边门。王修听说发生事变,不等车马来到,立即率领下属官吏,跑步赶到宫门救援。太祖在铜爵台上望见,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修说:“过去,京城发生变乱时,九卿照例是守在各自官府不出来的。”王修说:“吃国家的薪俸,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守在各自的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
不久,王修病死在官任上。他的儿子王忠,官做到东莱郡太守、散骑常侍。当初,高柔在二十岁时受到王修的赏识,王基还是少年时就受到王修的看重;这两人最终成了大器,世人因此称赞王修慧眼识人才。
邴原,字根矩,北海国朱虚县人。年轻时与管宁一同以节操志趣高尚著称;州政府和郡政府送来的任命,他都没有接受。
黄巾军起事后,他带领家人入海,住在郁洲岛的山中。当时孔融为北海国相,举荐邴原为有道。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正盛,于是到了辽东郡避难;与在那里的同郡人刘政都有谋略和英雄气概。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要想杀他,把他全家拘捕;刘政侥幸逃脱。公孙度通告各县:“敢有窝藏刘政的人,与刘政同样治罪!”刘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这时东莱郡太史慈正要返回故乡,邴原就把刘政托付给太史慈。然后对公孙度说:“将军您前些日子要杀刘政,把他当做自己的祸害。现在刘政已经离去,您的祸害难道不是已经除去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邴原又说:“您之所以害怕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现在刘政已经脱身,他的智谋将有使用的机会了,为什么还关押他的家属呢?不如赦免了他们,免得又结下一重仇怨。”公孙度很快放出了刘政家属。邴原又资助送走他们,使他们都得以返回故乡北海郡。邴原在辽东郡,一年之内前往依附他居住的人有几百家。游学士人的讲学授课声音,琅琅不绝。后来邴原得以从辽东返回家乡。
太祖曹操任命他为司空府下属。邴原的女儿早已死去,这时太祖心爱的儿子仓舒死亡,太祖想要把这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推辞说:“合葬,是不符合礼仪的!您之所以接纳邴原,又给邴原以厚待,就是因为我能遵守古代圣王留下来的典章而决不改变的缘故。如果我这次听从了您的命令,那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我对您还有什么用处呢?”太祖这才打消了念头。
太祖调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当时崔琰是丞相东曹掾,向太祖写报告,辞让职务给邴原,他的报告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都具有纯正美好的德行,志向行为忠正端方;清廉安静足可以激励凡俗,忠贞坚定足以成就大事;正是人们形容的龙凤羽翼和国家珍宝。推举任用他们,将使不讲仁德的人自惭形秽而远远躲开。”后来邴原代替凉茂为五宫中郎将府的长史,闭门自守,不是公家事务不出门参预。
太祖征讨孙权时,邴原随从出发,不幸去世。
这以后,大鸿胪钜鹿郡人张泰、河南尹扶风郡人庞辿,都以清廉贤明著称;永宁太仆东郡人张阁,以简洁质朴闻名。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死了父亲,中表亲属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财物;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为父亲办了丧事。他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郡人华歆、同县人邴原结为朋友;一同外出到其他郡国求学,都敬重亲近陈仲弓。
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的辽东郡发布政令,就与邴原和平原郡人王烈等到了辽东郡避乱。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却在山谷中自己建造房屋居住。当时向北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回故乡的意思,后来人们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曹操任司空,任命管宁为下属;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扣下了这道任命文书,不对管宁宣布。
王烈字彦考,在当时他的知名程度还在邴原、管宁之上。他辞掉了公孙度委任的长史职务,从事商业以自轻自贱。后来太祖任命他为丞相掾、征事;任命的文书还未到达,就死在海外的辽东郡。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了故乡;只有管宁安然不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公元 223),魏文帝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具有突出品行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立即征召管宁。管宁带着家属,渡海回家乡;公孙恭在城南郊为他送行,赠给他衣服杂物。自从管宁渡海到了辽东,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送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收藏起来;动身回故乡时,他把这些财物全都封好退还。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魏明帝即位,太尉华歆要让位给管宁。明帝于是下诏书说:“太中大夫管宁,讲究道德,熟习六经;他的清静虚心足以比美古人,他的方正清白足以从事政治。过去碰上王朝政治衰乱,他渡海隐居;大魏受禅代汉之后,他携带子女来到这里。这就是神龙潜伏飞腾的途径,圣贤隐居出仕的道理。但是黄初年间以来,征召任命多次下达;他每次都称病推辞,拒不应召。难道是朝廷的政事,与他的志趣不同?还是他将要在山林中安逸享乐,一去不返吗?以周公的圣明,当有德的老人不出来做官时,也无法听到凤凰欢鸣的声音;以秦穆公的贤德,还想着向黄发老人咨询;何况像我这样缺乏德行的人,怎么能不向士大夫们求教真理呢?现在任命管宁为光禄勋。礼仪有至高无上的秩序,君臣的关系不可废弃。希望他迅速前来,以满足我的意愿。”
明帝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节操,隐居海边;接连颁布征召文书,他也不从命;坚持当隐士,视之为高尚的事情。虽然这有隐士高人的气度,但是不合乎考父恭敬接受君主任命的风范;使我虚心等待已有多年,这怎样解释呢?他只是想自己心里安然,一定要满足自己的志向;不想想古代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以求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过去;洁身自好而培养品德,将用来干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跟这些人打交道又跟谁打交道啊!’我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史,北海郡的郡丞、郡掾:接到诏书后,马上按礼节遣送管宁来我住的地方;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吃的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向我报告。”
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说:“为臣我不过是海边孤单卑微的人,一个衰弱的农夫,却有幸被赐予丰厚的俸禄;遇到陛下继承大业,德行可比三皇,教化超过唐尧。长久以来承受深恩厚泽,已有十二年了,不能报答陛下的养育之恩;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延误违背了臣下服从君主召唤的义务:昼夜惊恐,无地自容。为臣我于青龙元年(公元 233)十一月,接到公车司马令下达给州郡政府的文书,说陛下的八月二十六日甲申诏书征召为臣,赐予安车、衣被、褥垫,要求当地按礼节遣送;光荣宠幸一起来到,优厚的任命屡屡下达;使我恐惧震惊,不知所措。想要自己陈述表白我的心情,但诏书明令禁止,不准再上表章推辞;想说的话在心里闷着,直到今天。本来以为陛下的恩泽,已经到了极点;不想却更加隆重荣耀。接到今年二月由州郡政府转发的青龙三年(公元235)十二月十六日辛酉诏书,陛下重新赐予安车、衣服,要求别驾从事史与郡功曹按礼节遣送;又特别下达玺书,以为臣为光禄勋;有劳陛下亲自谦虚劝喻,援引周公、秦穆公的事例,克制自己优待臣下。受诏之日,为臣我震惊得魂飞魄散,只恨无处自杀!为臣一再反思:论德行比不上东园公、绮里季,却得到安车的赏赐荣耀;论功劳比不上窦融,却蒙受下达玺书封官的宠幸。本是凡劣的人才,却肩负栋梁的重任;垂死之人,却获取了九卿的高位:恐怕会有朱博碰到过的灾祸临头。并且我老年性疾病日益严重,有增无减,不能乘车上路前来朝见。心里仰慕皇宫,人却徘徊在家中的院子里;谨此跪拜呈上章奏陈述下情,请求陛下哀怜:收回洪恩,听任为臣流放在外,不要让我的骨头埋葬在进京的路上。”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时赐他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坚守节操以显示自己清高呢?还是确实老病虚弱而行动困难呢?”
程喜报告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青州政府的官吏,与管宁是邻居;为臣一直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衣或夹衣;出入于内房外院,能自己凭借手杖走路,不须别人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亲自勉力参加;并换上衣服,头包粗丝织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做的白布单衣;亲自献上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模样;常常特意加设酒杯祭祀母亲,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常到水中洗手洗脚,在园圃中散步。’为臣揣测他前后辞让的用意,大概自认为一直生长在民间,年纪老迈而智力衰退;因此停留在家不出门,每次都谦让。这只是管宁想要保全自己的志向天性,并不是故意显示自己的高尚。”
正始二年(公元 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共同举荐管宁说:
为臣等听说龙凤隐藏它们的光彩,顺应天道时才会显现;明哲的人避世隐居,时机成熟时才会有所行动。因此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周朝的国运就兴隆;四皓作为辅佐,汉惠帝的地位因此得到安定。我们看到太中大夫管宁,应合天地中和之气,包含了各种德行的纯美;外面焕发文采而内在品质纯正,冰清玉洁;玄虚淡泊,履行正道而逍遥自在;爱好黄、老之学,熟习儒家六经;都能精通它们幽深隐微的道理;胸怀古今,包蕴道德。中平年间,黄巾作乱;中原动荡,秩序废弛。于是他躲避祸难,乘船渡海,留居辽东三十多年。在社会动荡时收敛自己的光辉,在避地隐居时颐养浩然之气;兼通儒、墨之学,潜在的感化造成广泛的影响,改变了边远地区的风俗。
黄初四年(公元 223),高祖文皇帝向群臣咨询,征求贤才;当时的司徒华歆推举管宁应选。公车特别征召,他在边远之地动身前来。途中碰上厄运,不幸病了,于是朝廷派使者前去他的住地任命他为太中大夫。烈祖明皇帝赞美他的德行,提升他为光禄勋。由于病重不愈,未能成行。
现在管宁旧病治好,年将八十,志气并不衰落倦怠。住在陋室柴门之中,以粥饭糊口,一天的口粮要分两天吃;却仍然吟咏《诗经》、《尚书》,快乐如常。困厄时能够通达,危难时能够度过;经历艰险,不改节操;就像金属乐器的声音和玉制礼器的颜色,时间久了更加明亮清晰。考察他的始末,像是上天赐福;让他来辅助大魏,达到天下太平。现今三公的职位空缺,众人无不关心。过去殷高宗画出人的形状,以寻求贤哲;周文王用龟甲占卜,以选择良臣。何况管宁在前朝就受表彰,名声德行著称于世?而长久停留,没有及时请来;这算不上遵奉先帝的明训,完成他们的心愿啊。
陛下即位,承继宏大的基业;圣明的德泽日益增进,将要超过周成王。常常发布施加德泽的文告,动辄都要向太师、太傅咨询。如能继承太祖武皇帝、高祖文皇帝招贤的旧例,礼敬优秀杰出人才,以光大事业,那么兴盛的教化,将超越前代。管宁清高淡泊,可以比美前贤;德行卓绝,海内无双。观察前朝所礼聘的隐士,如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类,观测他们学问的深浅,考察他们品德的清浊,没有谁能像管宁这样激励世俗节操高尚的啊!实在应该以丝帛、玉璧,礼请征聘;到京城后再赐给他凭几、拐杖尊为国老,由他在东序宣讲典籍,坐而论道;上则校正天文历法,以建立皇家至高无上的准则;下则使百姓富足,以整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必定有可观的表现,使国家教化发扬光大。如果管宁固守本心,一心隐居;效法洪崖、巢父、许由等人:那也是圣朝优待贤才,与唐尧、虞舜相比美的证明,将会扬名千载。虽然出仕与隐居二者途径不同,表现不一样,但要说到振兴国家改良风俗,作用则是一样的啊。
于是朝廷特地备好安车,用蒲草裹上车轮,以丝帛和玉璧为礼物,前往礼聘管宁。碰上管宁去世,终年八十四岁。朝廷只好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任博士。
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知交老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不肯续弦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当初的本心呀!”
当时,钜鹿郡人张臶,字子明;颍州郡人胡昭,字孔明:也都在家养志不愿做官。
张臶少年时去到太学学习,学问兼通经学和图谶,后来返回故乡。袁绍前后几次下达任命,张臶都不接受;并移居上党郡。并州牧高幹又上表请求任命张臶为乐平县令,他也没有到任,又迁移到常山郡去躲避,门徒将近有几百人。之后又迁居任县。太祖任丞相后,聘请他为下属,他也不去。太和年间,明帝下诏征求隐居有学问而且能够消除灾难和异常现象的人,郡里屡次向上推荐张臶;遣送他去京城时,却因年老有病不能成行。广平郡太守卢毓上任三天,主簿报告说:可沿袭以前的惯例送名片去向张臶致意。卢毓下达指示说:“张先生,是所谓的上不为天子服务,下不和诸侯交朋友的人。对这样的人难道用名片致意就可以为他增光了吗!”于是派了主簿带着书信送去羊酒礼品。
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下诏说:“张掖郡有地下的暗河涌出地面,波涛激荡;其中出现了带有图形的神石,它的形状像一只灵龟;岿然屹立于河川西边,青蓝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上面现出麟凤龙马,光亮鲜明;还有显示天命的文字,字迹含义清清楚楚。太史令高堂隆上书说:‘这种宝物是古代圣明皇帝都没有碰到过的,实在是大魏的吉祥征兆,皇家宫廷珍藏的一代瑰宝。’”诏书公布天下之后,任县县令于绰,把诏书与石头上的文字一起带给张臶看,并问他的看法。张臶秘密地对于绰说:“神明只显示未来,不追溯以往;吉凶的征兆先行显现,然后兴废的实际才随之而来。汉朝灭亡很久了,大魏早已得到了天下,哪还用得着事后再来显示征兆呢?这块石头是应了当前发生的变异和预示未来的征兆啊!”
正始元年(公元 240),有戴胜鸟在张臶家门檐里面筑巢。张臶告诉门人说:“戴胜属于阳鸟,却在背阴的地方做巢,这是凶兆啊。”于是拿过琴来歌唱吟咏,作诗两篇;十多天后去世了,终年一百零五岁。
这一年,广平郡太守王肃到任。对张臶所居住的任县下达指示说:“先前我在京都,听说过张子明这个人;来到这里一问,碰上他已经亡故,实在是感到痛惜!这位先生专心学问,隐居不出,不追逐名利,用道义使自身快乐。从前绛县老人被迫做挖土修城的苦工,赵孟破例让他做官,诸侯因此而和睦。我怜惜张子明年老而勤勉,履行道义,却未能受到荣誉宠幸;这封文书到达后,立即派官员慰劳他的家属;在门口题字表彰,务必给以特殊照顾:借以安慰他的亡灵,也劝勉将来的人。”
胡昭起初外出到冀州避乱,也辞谢了袁绍的任命,逃回故乡隐居。太祖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胡昭只好前往,到达以后,他陈述自己本是一个田野书生,没有治军从政的才能,表白内心愿望请求离去。大祖说:“人各有志向,出仕隐居,志趣不同;努力完成您高雅的志向吧,我不能勉强您。”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中。亲自耕种,倾心道义,以研读经籍自娱。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8),陆浑县长张固,接到公文要求调集壮丁,将到汉中服役。百姓不愿到远方服役,民心纷乱不安。平民孙狼等人,趁这个机会起兵杀了县主簿,发动叛乱,县城被攻破。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靠近胡昭住所;招集留下的百姓,安定当地局面。孙狼等人向南归附了关羽,关羽授给他们官印拨给士兵,他们回头又到陆浑县境作乱;到了陆浑县南面的长乐亭,他们自动相互发誓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律不得侵犯他所住的区域!”整个地方依赖胡昭,都没有受到惊扰。天下安定后,胡昭迁居到了宜阳县。
正始年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举荐胡昭说:“胡昭天生真诚,行为高洁,越老越是坚定;深沉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应该得到征召任命,以勉励世间风俗。”
到了嘉平二年(公元 250),公车特别征召;碰上胡昭去世,终年八十九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胡纂为郎中。当初,胡昭擅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等书法家齐名;他的书信墨迹,往往成为人们临摹的范本。
评论说:袁涣、邴原、张范,行为清高,进退遵循道义;与汉代的贡禹、龚胜、龚舍不相上下。凉茂、国渊,也仅次于他们。张承的名声行为几乎比得上张范,可以说是不愧为张范的弟弟了。田畴表现出高尚的节操,王修忠诚坚贞,都可以矫正世俗;管宁深沉文雅高尚,坚定不移;张臶、胡昭,闭门保持宁静,不求仕进:所以一并记载在这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