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青龙四年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视昧而察〔1〕,筹不虚运,策弗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乾乾不懈〔2〕,志尚在公者:无限年齿〔3〕,勿拘贵贱,卿校以上各举一人〔4〕”。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5〕,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三州〔6〕,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7〕。昶陈治略五事〔8〕:“其一,欲崇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9〕。其二,欲用考试〔10〕,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11〕,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12〕。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13〕;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14〕,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15〕,上下有叙,储谷蓄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
因使撰百官考课事,昶以为:“唐、虞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周制冢宰之职〔16〕,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17〕,又无校比之制〔18〕。由此言之,圣主明于任贤:略举黜陟之体〔19〕,以委达官之长〔20〕;而总其统纪〔21〕,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其大指如此。
二年〔22〕,昶奏:“孙权流放良臣〔23〕,嫡庶分争〔24〕;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25〕,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26〕;民、夷与新城郡接〔27〕:可袭取也。”
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28〕,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f为桥〔29〕,渡水击之〔30〕。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31〕,追斩数百级。
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32〕,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33〕,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
毌丘俭、文钦作乱,引兵拒俭、钦有功,封二子亭侯、关内侯,进位骠骑将军。
诸葛诞反,昶据夹石以逼江陵〔34〕,持施绩、全熙,使不得东〔35〕。诞既诛,诏曰:“昔孙膑佐赵〔36〕,直凑大梁〔37〕。西兵骤进,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
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子浑嗣,咸熙中为越骑校尉〔38〕。〔一〕
【注释】
〔1〕昧:昏暗。察:看得清楚。
〔2〕乾乾:自强不息。
〔3〕年齿:年龄。
〔4〕卿:九卿。校:校尉。这里指京城官员中的校尉,即警卫城门的城门校尉,统领禁卫军的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等。这些校尉都属于比二千石这一级。
〔5〕宣池:湖名。当在宛城附近。
〔6〕三州:地名。即三州口。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北。
〔7〕博问:广泛征询。
〔8〕治略:政治要点。
〔9〕国子:达官贵族的子弟。当时参与“浮华”即相互吹捧拉帮结派者,多为达官贵族子弟。参见本书卷九《曹真传附曹爽传》裴注引《魏略》、卷二十八《谱葛诞传》。有鉴于此,王昶才提出加强“国子”的教育。
〔10〕考试:考察试用。
〔11〕意正:判断。
〔12〕黜陟:贬黜和提升。能否:胜任或不胜任(官职)。
〔13〕久于其职:当时官员调动频繁,不利于成绩考察,所以王昶这样建议。
〔14〕约官:精简官员。实禄:按规定数额发放俸禄。当时的官员俸禄不能如数发放,照例要打折扣,见本书卷二十五《高堂隆传》。
〔15〕章:官员衣服上的花纹图案。
〔16〕冢宰:《周礼》所载的官名。即大宰。百官的首长,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17〕大计:三年一次的官员政治成绩大考核。这一句见于《周礼·天官·大宰》。
〔18〕校比:一年之内对地方行政官员的小考核。见《周礼·地官·党正》。《周礼》明确记载有校比制度,与三年一次的大计相配合。此处史文却说“无”,疑不确。
〔19〕体:体制。
〔20〕达官之长:指冢宰。
〔21〕总其统纪:总揽大政方针。
〔22〕二年:嘉平二年(公元 250)。
〔23〕良臣:指孙吴的代理丞相朱据、太常顾谭、奋威将军顾承、扬武将军张休等人。孙权的爱子孙霸,与哥哥太子孙和争夺继承人位置,各有政坛要人支持。上列诸人坚决支持孙和,触怒孙权,被撤职流放。分见本书卷五十七《朱据传》、卷五十八《陆逊传》、卷五十九《孙和传》。
〔24〕嫡:嫡子。指孙和。庶:庶子。指孙霸。
〔25〕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市原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长江三峡西口,自古为军事要津。夷陵: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孙吴改称西陵。地当三峡东口,也是军事要津。
〔26〕巫:县名。县治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西北。秭归:县名。县治在今湖北秭归县。房陵:县名。县治在今湖北房县。不过,房陵当时不属孙吴,而是曹魏新城郡的治所,魏将州泰就驻扎在这里。因此,他不可能领兵进攻房陵,这里史文有误。考《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宋书》卷三十《州郡志》三,当时孙吴所控制的建平郡,其长江北岸部分沿江有三县,即巫、秭归、信陵。州泰从北面的新城郡南侵,正好指向这三县。故房陵当为信陵。信陵县治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
〔27〕新城: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房县。
〔28〕州泰(?—公元 261):传附本书卷二十八《邓艾传》。
〔29〕f (gēng):粗索。
〔30〕渡水击之:当时吴将施绩屯守在乐乡(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南),与长江北岸的江陵隔江相望,所以王昶到江陵后要渡江进攻。而他所架设的索桥,则是长江中游架桥史上的第一座竹索桥,在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31〕施绩(?—公元270):又叫朱绩。传附本书卷五十六《朱然传》。
〔32〕案:沿着。
〔33〕首:敌人头颅。
〔34〕夹石:地名。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与淮南的夹石同名异地。南距江陵一百多公里。
〔35〕东:向东(支援)。
〔36〕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战国时期军事家。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庞涓任魏国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即去除膝盖骨,故名孙膑。后被齐国使者秘密载回,任齐威王军师。前354 年,魏军围攻赵国,赵求救于齐。孙膑设计,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迫使庞涓率军回救,并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埋伏大破魏军。十三年后,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再次击破魏军十万,并射杀庞涓。著有《孙膑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造。此书在东汉末年失传。1972 年山东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竹简《孙膑兵法》三十篇,共万余字。为考古学上重大发现。传附《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列传》。佐:帮助。
〔37〕凑:趋向。
〔38〕越骑校尉:官名。是京城特种兵五校营的五名分队指挥官之一。保卫京城。
【裴注】
〔一〕按《晋书》:“浑自越骑入晋,累居方任。平吴有功,封一子江陵侯。位至司徒。浑子济,字武子。有隽才令望,为河南尹、太仆。早卒,追赠骠骑将军。浑弟深,冀州刺史。深弟湛,字处冲。汝南太守。”湛子承,字安期。东海内史。承子述,字怀祖。尚书令、卫将军。述子坦之,字文度。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昶诸子中,湛最有德誉,而承亦自为名士,述及坦之并显重于世,为时盛门云。自湛以下事,见《晋阳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