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出自:论语 在这一章,孔子对当时季孙氏的僭礼行径进行抨击,谈论的仍旧是礼的问题。祭祀泰山在古代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这是礼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出自:论语 此章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他十分赞赏天下有道的尧、舜、禹、汤以及西周时代,因为那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 出自:论语 做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这里记录的是孔子与阳货的一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出自:论语 为政在人,为政者一定要为下面的人做出表率,对下属的小过失不要计较,要抓大放小。重要地在于善举贤才,从近处做起,从自己做起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出自:论语 本章中孔子强调君臣关系要以道和礼为准绳和行动原则。孔子认为,大臣和具臣有一定的区别。大臣事君以道,出仕是为了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