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原文】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①?"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②,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奚而:为什么。

②仲叔圉(yǔ):即孔文子,他与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翻译】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侍宾客,祝鮀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
 
【解读】
 
组织的根基在人才

关于卫灵公的无道,诸多典籍都有记载:一是好色,大行淫乱之事,对自己的表姐妹也不放过。二是好饮酒作乐,斗狗训鹰。三是不理朝政,不参与诸侯会盟。但是这样一个“无道”的君主,他所统治的国家居然没有被毁掉。其实,不单是卫灵公,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许多“不着调”的皇帝统治的国家安然无恙,而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却身死国破,这不能不令人费解。在这里,孔子揭示了问题的答案。他说,尽管卫灵公个人品质不好,但他手下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才,仲叔圉负责外交礼仪,祝鮀负责祭祀典礼,王孙贾统领军队。内政、外交与军事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卫国的政务不出差错,国家尚属太平。
 
《四书训义》曾对此作出注解说“人才关乎国运”,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一般的企业,它的最高领导者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能任用出色的执行人才,有时候比拥有好的领导者更重要。如果拥有得力的管理人才,哪怕领导者非常平庸,甚至是像卫灵公那样“无道”,组织也能保持正常运转。但是,如果失去了贤才,那么这个政府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转,离垮掉也就不远了。
 
商朝末年,周武王任命太公望担任太师,周公旦为宰相,效法文王的治理国家。武王九年(约公元前1048年),周朝君臣商议,讨伐残暴的商纣王。大军集合以后,武王亲自率军向东方进发。周军渡过黄河到达孟津,来这里和武王会合的诸侯已经有八百多个了。当时,武王并没有约请他们,这些诸侯都是自愿前来的。当时,众诸侯建议武王迅速推进与商军决战。但是,武王却下令部队停止进军,几天后宣布班师回朝。群臣大为不解,询问个中缘由。武王认为,当时商朝朝廷,贤臣比干、箕子、微子都还在任,伐纣的时机并不成熟。
 
商纣王听说周武王发兵渡河,开始很吃惊。随后又听说周军不战自退。纣王认为周武王害怕商朝,于是放松了警惕,继续过着那荒淫靡烂的日子。两年过后,纣的暴虐有增无减,而且在妲己的教唆下,变得更加残酷无情。他不但听信谗言,杀了前来进谏的王子比干,还把忠臣箕子关押了起来,连太师和少师也抱着祭器和礼乐器投奔到周。这个时候,武王认为伐纣的时机成熟了,便召集众诸侯,组成联军向东方进军,一举灭掉强大的商朝。
 
孟津观兵以后,武王之所以下令退兵,就是因为商纣王的三大贤臣还在。当纣王杀害驱逐这三大贤臣之后,武王迅速出兵,一战成功。可见,任何一个王朝只要有贤才在位,政府组织就能正常运转,国家也不容易被打败。即便受到打击,也会重整旗鼓。如果没有贤能之臣,这个国家和政府绝对是不堪一击的。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在渑池会盟时力挫秦王,被封为上卿。老将廉颇不服,要找蔺相如的难堪。蔺相如躲避廉颇。门人不解,蔺相如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之后,才有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事实确实如蔺相如所言,强大的秦国因忌惮廉颇和蔺相如二人,而不敢攻击赵国。
 
由此可见,组织的根基在人才,有了人才,根基才算打牢了,才能长盛不衰。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人才维系的组织,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在现代企业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个企业,只要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别的企业就很难将这家企业搞垮。就算是企业一时遭受了某种挫折,也会靠着人才重新站起来的。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