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翻译】
 
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
 
勇于实践才能成功

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子路是个急性子,前面的文章已经有所介绍,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的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作指导。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无法提升,或者我们无法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譬如,“三思而后行”是一个简单而又确定的真理,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却很少能听做到这一点。再譬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这个道理丢到脑后。还有一部分人,嘴上一大套,道理懂的比谁都多,因为是个空口理论家,最终一事无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得道高僧鸟窠禅师请教佛法要义,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懂得呀!”鸟窠禅师回答说:“三岁小孩懂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种种现象表明,对正确的理论我们并没有真心接受,并没有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那些道理,只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已。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属于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反观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理论上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关系到人的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