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原文】
 
在上位,不陵下[1]。在下位,不援上[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3],小人行险以徼幸[4]。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5],失诸正鹄[6],反求诸其身。”
 
【注释】
 
[1]陵:同“凌”,凌虐,欺压。
[2]援:攀附,巴结。
[3]居易:处在平易而不危险的境地。俟:等候。命:天命。
[4]行险:即冒险。徼:“侥”的异形字。
[5]射有似乎君子:这句是以射箭的道理来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
[6]失诸正鹄:指未射中靶子。失,这里指没有射中。正鹄,箭靶。
 
【翻译】
 
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按照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来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则企图以冒险的行为来求得偶然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处。比如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思想】
 
君子射箭没有射中,不十艮靶子不正,而怨自己的箭术不行。这就好像考试一样,如果考试没考好,不要认为是试卷太难的缘故啊,要多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只有这样,下次考试才能取得进步。

【解读】
 
君子无入不自得
 
真正的仁人君子在世间生活,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中庸思想对这些人提出的要求就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那么,什么叫作“无入而不自得”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这里的“无入”可以解释为无处,“无入不自得”,可以理解为无得不自得。然而“自得”一词,又应该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这里的“自得”,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把自得理解为自己有所收获。“君子无入不自得”,就是君子随时随地都能有所收获的意思。那么,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中庸之道、君子之风。中庸之道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君子应该素位而行,真正的君子能够上善若水,随方就圆,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学到新的东西,增长新的见识。为什么能够如此?是因为君子能够行中道、致中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素位而行,不失其位,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也就是说,君子之为君子,不仅仅是因为他在道德境界上高人一等,在智力方面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懂得去用心学习,把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化作宝贵的知识财富,因而“无入而不自得”。
 
那么,“自得”的另一层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还可以把“自得”理解为“自得其乐”。“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意思就是说无论君子处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从而活得洒脱。这一层含义,也许对于我们更有启示意义。
 
如同苏轼一首词中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君子所特有的豪情与豁达,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在困境中笑看人生的智慧与从容。
 
如果命运一不小心给我们开了一个悲情的玩笑,而这又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个“位”已经由上天注定了,我们不能够换“位”了,这时候我们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只有“素其位”。但是不能以一种悲观的心态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像君子那样以一种乐观从容的心态去对待。如果事实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有笑着从容面对,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明智选择。也只有这样做,才真正坚守了中庸之道,领悟了其中“无入而不自得”的智慧与哲理。
 
然而,这样的道理虽然说起来十分浅显易懂,也许每个人都想得到,然而实践起来,却会发现无数横亘在这道路上的坎坷。首先,我们是人而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生灵,有情感有思想,有刻骨铭心的爱,也有恨,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很难一时摆脱的。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无法摆脱生活中的欲念和希冀的,不可能在被现实重重地撞了一跟头后没有一丝的灰心气馁,也不可能面对接二连三的喜事不露半点笑颜。抛开外表的种种,我们内心自然存在的情感是无法让喜怒哀乐的变故从生活中根除的。况且,正是这有喜有怒、酸甜参半的一切,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和机器的最大不同。
 
但是,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像君子那样做到“无入而不自得”,这一点却是我们要尽可能去做到的。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固然存在,但我们同样拥有控制力,有自己的理性,也有自己多年积累下的经验与智慧,所以我们不应大喜大悲,因为这样的巨大落差往往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无论眼前是什么,我们都要带着一种乐观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没有什么会使我们迷失了心智,会让我们无法自拔了。我们也不会被任何的情感和事物所牵绊,这正是中庸思想中“自得”的深刻含义,也是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人生智慧。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