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原文】
 
置①冠服②,有定③位④。勿乱⑤顿⑥,致⑦污⑧秽⑨。
 
【注释】
 
①置:本义指释放、恕罪,后引申为搁置、设置等词义,这里表示放置。
②服:多指衣裳,有担任、习惯、吃下等义,此处表示衣服。
③定:原指安定,后引申为定居、镇定等释义,这里表示固定。
④位:本义指单独站立,有地位、位次、方位等义,此处指位置。
⑤乱:原指整理丝线,后泛指没有秩序,表示混乱、凌乱,这里指随意。
⑥顿:这里作动词使用,表示安放、安顿。
⑦致:原指送达,有导致、归还、放置等义,这里表示致使。
⑧污:本义指泥水坑,后泛指脏污。
⑨秽:原指荒弃,这里指脏秽、污浊。
 
【白话翻译】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不能随意安置,因为那样会致使衣帽变得污秽。
 
【解释】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过的东西要随手归置好,不能四处乱丢,等到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那种坏习惯会严重影响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耽误我们的学习、工作时间,破坏我们原定的时间管理规划,所以是不可取的。
 
当今社会,有不少小孩因为从小到大都是整个家庭围着转的核心,以至于长大后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显然不是健康科学的成长模式。教养孩子不能溺爱,要培养他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执行力,培养他在学习上的自主能力和自制力,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去做的。
 
【解读】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贫苦的学子来说,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他们没有书,没有时间,没有钱,所以要想学得知识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他们为了读书想尽了一切办法。
 
梁朝时期的刘绮,因为家贫买不起灯油,所以自己就买大量便宜的荻草来照明,借着荻草燃烧的火光发奋读书。
 
另一个叫苏廷的学子也是如此。苏廷因为自己的父亲不喜欢他,所以只能跟仆役马夫混迹在一起,不过,他对学习有着莫大的兴趣。只是每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都没有灯,所以他很是烦恼。后来,他发现马厩中因为要给马喂夜食所以经常亮着灯,于是他总是跑到马厩里,借着微弱的光读书。
 
无独有偶,晋朝的车胤家中也是一贫如洗,但他却一直将读书看作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钱买灯油他就在夏天的晚上抓许多的萤火虫放在囊袋里面,帮助他照明学习。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从这几个事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读书的心有多坚定执着。
 
除了家贫没有钱买灯油而读书艰苦的学子之外,还有一些学子读书困难是因为没有时间。同样是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往往要帮助家中干农活,所以会耽误看书。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哪怕条件再艰难,他们依然努力争取读书的机会。
 
汉朝末期的常林特别热爱读书,经常带着锄头下地也要随身带着经书,他的妻子对他的好学也很支持,总是将午饭送到田间,帮助常林节省回家吃饭的时间来看书。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
 
隋朝的李密同样也是如此,他发奋刻苦读书,下决心要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他骑在一头牛背上出门去看朋友。在路上,他将《汉书》挂在牛角上,眼睛始终没离开过书本,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他的好学也从此被传为佳话。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都给他脸色看,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另外,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
 
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他再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最终他成功了,顺利促成了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联盟。他自己也挂上了六国的相印,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
 
汉朝的董仲舒是个一读书就专心致志的人。他只要展开书卷就会专心攻读,孜孜不倦。尽管他的书房对面是一个花园,但他在读书的三年时间里从未踏进园子里一步,只一心一意地钻研着学问。经过艰苦卓绝的自学与修炼,他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旦选择了读书,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读书之乐虽然不如吃喝玩乐的快乐来得简单,但却自有一番趣味在其中,等待着每一个爱学习的人去发现。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用心去学、去发现,我们一定能在学习的苦海中找到收获之乐的美好感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