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出自:论语 此章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他十分赞赏天下有道的尧、舜、禹、汤以及西周时代,因为那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出自:论语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以为杀掉违法乱纪的人而亲近有德的人就能使天下有道。孔子则一向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刑杀治国。在谈到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 出自:论语 此章亦是隐者对孔子的劝喻,孔子尊敬这些避世隐居、洁身自好的人,同时也说明自己积极入世的理由。最后一段的回答反映了孔子希望天下清
第46章 知足常足 出自:道德经 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政治清明,民间太平安定,就能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去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政治不清明,祸乱四起,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出自:孟子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注释】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 出自:孟子 孟子说:政治清明的时候,道德不高的人被道德高的人管理,不太贤能的人被非常贤能的人管理;政治黑暗的时候,便是小的被大的管理,弱的被强的管理。这两种情况,都取决于天。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说过:既不能发号施令,又不能安然受命,便只有绝路一条。因此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