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的自然和谐,就如吹籥;反复求得声律调和,很像调瑟。调瑟靠移动弦柱,所以有时会不合律;吹籥有固定管孔,所以总是合律。曹植、潘岳的作品,就像吹籥之自然声律和谐;陆机、左思的作品,犹如调瑟之求得声律和谐。概举这四位作家,其他可以类推。另外《诗经》的作者用韵,大多清楚准确,《楚辞》用楚地方言,所以用韵多错乱。到张华论韵,说陆机多...
从前轩辕皇帝在车上、几案上刻有文字,以提醒自己纠正过失,大禹在乐器架上刻有文字,表示愿意接受别人的谏言,商汤王的《盘铭》,写着要“日日新,又日新”的规戒,周武王的《户铭》、《席四端铭》,题有必须自戒的教训,周公在铜像上的铭文中告诫说话要谨慎,孔子见到有警戒作用的欹器便肃然变容,可见先圣们重视鉴戒,由来已久了。铭,就是称述,观...
当今驾驭车马的人,马的身体与车子相协调,驾驭的心思与马相和谐,那么便可以度过危险而到达远方,前进后退四处周游,没有不能按照心愿行事的。即使有骐骥、騄駬那样的千里马,但是让臧获那样的人来驾驭它,那么马反而会任性妄为,人就没法控制它了。所以治理政务的官吏,不贵在其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而贵在不能做错事。因此说:“不要助长人的贪欲...
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为适应新的阶级统治,法家提出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有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国实践理论。在此情况之下,韩非总结法家的思想,写就《韩非子》一书。 韩非在韩国时就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却一直未能得到采纳。...
行动前要先加考虑议论,要使疑难之事明白就要加以考查,这是为了恭敬谨慎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术松弛紧张适度。所以议的写作所依据的,必以经典为中心,采择前代的成法,观察其在当今的发展变化;说理不应错误地在枝节问题上发挥,行文不该一味地铺陈辞藻。另外,议论祭祀一定要深明礼仪,说军事一定要熟悉用兵,谈种谷物先要通晓农事,讲断案务必...
别看小小的风筝身形脆弱,可是它的存世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关于风筝的起源,存在以下两种主要说法。 一种是怀念亲友说。不少中国民俗学家认为,风筝的出现是为了表达对已故的亲友的思念,是一种美好愿望...
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思想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原是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出荀卿门下。曾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明己志。后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韩王遣韩非使秦,秦王留而不用,为李斯、姚贾所诬害,竟下狱死。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卿的法家思想,又吸收以前法家和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人的学说,成为法家...
穆天子丢失了他的灵鼓,灵鼓就变成了黄蛇。这一天,穆天子击鼓,从地下传出鼓声,于是就在发出鼓声的地方种上桐树。以此桐木做成的鼓会发出神奇的鸣声,就有利于征伐;用它做成琴,就有利于礼乐。
公子不过问世务,只喜欢游乐,但诗中颇有忧生虑存之叹。 早上出游登上城中楼阁,傍晚时分聚集华美池沼。 倾斜树枝拉过细小枝条,攀着枝条采摘芳香蕙草。 流连徘徊尽力纵目远望,极目把想看的全都看到。 往西远看高高的太行...
那些自用其性厉害的人,饮食不加节制,以致生出百病;好色不知厌倦,以致形神之气乏绝。风寒所造成的灾祸,百毒所造成的伤害,最终使人在众多灾难的袭击下中途丧命。世人都知道讥笑和哀悼,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善于养生的。至于养身失去道理的人,总是失之于细微之间,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就造成了损害,损害积累起来就造成了衰弱,从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