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其兄微子屡次劝谏,纣王不听,于是微子就出走了。周武王灭商后,找到微子,向他请教安邦治国的道理。周成王时,又封微子于宋国,让他继承段商宗桃,管理殷商遗民。微子的后代以国为姓,即为宋氏。 到了西周后期,微子后裔中有个人叫牛父,在宋国担任指挥、管理军队的司寇之职。宋武公时,西戎狄人进攻宋国,牛...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功夫?”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

国英问: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虽然真切,但恐怕他还没有到一以贯之的境界。 先生说:孔子见曾子还没有领会到用功的要领,所以才告诉他一以贯之的道理。学者要是真能在忠恕上用功,岂不就是一以贯之吗?一就像是树的根,贯就像是树...

亲仁友直

原文: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就能有效扶持颠扑危亡的局面。 交朋友很重要,交友不慎,误入歧途的事例真可谓比比皆是。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做贼。特别是那些初入社会的青少年,由于他们没有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

高行微言

原文: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素书》的《王氏注》认为: 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王氏对高行微言,所以修身作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官员的修身...

张衡列传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西鄂,县,故城在今邓州向城县南,有平子墓及碑在焉,崔瑗之文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对于孔子思想体系中所谓人的概念,学者有多种解释。有人把《论语》中的人和民进行比较、考证,认为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

黄省曾问先生:《论语》里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不是事事都要这样呢? 先生说:当然,只是需要懂得它的主旨才行。义,就是良知。明白良知是个主旨,才能不会有所执着。就像接受别人的馈赠,有当天应该接受而换个时间却不应接受的;也有今天不应该接受而换个时间却又可...

信近于义

《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说:凭着恭敬和诚信而不失去其亲近于礼义的根本,所以说亦可宗。程伊川说:所依靠的不脱离诚信和恭敬,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凭着他近于礼义而不失去所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何况完全...

第四十七回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话说虞华轩也是一个非同小可之人。他自小七八岁上,就是个神童。后来经史子集之书,无一样不曾熟读,无一样不讲究,无一样不通彻。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到尾,文章也是枚、马,诗赋也是李、杜。况且他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真正是个大家。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 仁的概念并非孔子首创,在他之前即已出现,最早出现仁字的文献是《尚书》。《尚书金滕》载:予仁若考,指的是人的一种美好品德。在孔子大量的关于仁的阐述中,他借用了仁的这一基本含义,进而将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