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
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入耳朵受到伤害;香馥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驰醉心狩猎,容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甘愿成为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
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转移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实在的,其中有信验可凭。从现在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是从道开始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