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功成事遂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公车上书

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城后,引来民怨沸腾,当时正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无一不是满心悲愤。在这些举人之中,有两个人的名字将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深刻的烙印,这两个人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4月,康有为连夜起草了长达万言的《上今上皇帝书》,并由梁启超负责修改。万言书写成之后,康、梁二人联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中没有出现图画,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第28章 常德乃足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甘愿成为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

第38章 处实去华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