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弟子规》针对个人的形象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穿戴要求和准则。它主张书生帽一定要戴正,衣袍一定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不能穿得松松垮垮,整体衣服装束要整洁大方,要展现出书生一身正气的精神风貌。 仪容仪表上的讲究不仅是为了给人观感上舒服的礼仪,还因为仪容仪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多数人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